冉津宇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師生間的關系如何,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方式。多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和教化過程中不能以平等的地位對待學生,這主要是受我國傳統師道尊嚴觀念的影響。一方面,我國一直以來都特別強調師道尊嚴,教師的權威性。學生認為教師說的話具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在與班主任交流時不可避免的會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因此,學生在與班主任溝通時首先會在心理上有所畏懼,甚至是排斥,從而表現出師生交流過程中的不平等,以及對班主任說的話絕對的服從。另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班主任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不愿意主動接近學生,在與學生溝通時總是高高在上,從而導致了在與學生交流中不能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學生,從而影響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班主任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途徑也應隨之而變。但仍有部分班主任因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與學生溝通中表現出選擇性和不平等性。應試教育過度的強調考試和升學,為了提高升學率,更好地做出業績,使得班主任老師更多的關心成績好、聽話的學生,更愿意與這些學生交流,對于他們犯的錯誤能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和諒解。而對于調皮搗蛋、成績差的學生,班主任不愿意與他們溝通,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去對待他們。在有的班主任看來這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只要不影響班級的課堂紀律就行,對他們處于一種“冷漠”狀態。更有的班主任習慣性的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差生,認為一切壞事都是他們干的,而且對于他們犯的錯誤決不輕饒。這就造成班主任不能公平公正的對待優生與差生,導致在與同學溝通交流中不能一視同仁的對待他們,影響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初中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單調、形式單一。一方面是由于班主任的工作多而且繁重,作為班主任不僅要做好教書的本職工作,還要管理好班集體。因此,班主任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了解,也不可能關心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從而不能對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習慣熟知,會不自覺地忽視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當今中小學以成績論英雄的大環境下,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都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由于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是聯系學校、家長、學生的關鍵紐帶。因此,班主任會受到來自學校、家長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得班主任在于學生溝通時偏重于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對與學生的生活、身體和心理狀況少有了解,導致與學生溝通內容單一、片面。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師德,“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 ,用以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教師與自我聯系的相互關系。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①更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關鍵所在。然而,當前部分初中班主任由于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存在著“愛心”缺失的現象,對學生犯的錯誤缺乏容忍度,導致以“冷漠”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交流。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有的班主任打著“這是為學生好的口號”來教導學生,卻采用一些過激的方法。例如對于犯錯、違紀的學生,有的班主任在處理類似問題時常常采用的是體罰和毆打學生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沒有聆聽學生的心聲,換位思考,從而導致學生對班主任的誤解和憎恨。對于家境貧困、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部分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帶有諷刺、挖苦的傾向,更有者用侮辱性的語言對待學生。有的班主任在學生生病、煩惱時不及時的關注,更甚者置之不理,使得學生在心理上缺乏關愛。對于大多數初中生而言,他們都是首次離開父母來到學校求學,缺少了父母的關心照顧,在生病、煩惱時是最需要親情關懷的,而班主任作為日常與他們接觸最多的老師,卻很少給予及時的關心和照顧。綜上所述,由于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導致在與學生溝通中缺乏親情關懷。采取一些惡劣的方式方法對待學生,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更會影響到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與學生交往缺乏創新思維。所謂“缺乏創新思維”是“指教師不能與時俱進,未突破傳統的、單一的交往方式,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往往以自己的想法、觀點代替學生的想法、觀點,很少與學生溝通交流。”②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網絡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溝通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迫使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也發生了新變化。QQ、微信、電子郵件等網絡平臺極大地用于人們的生活學習交流中。當下,在對學生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一些年輕的班主任能很好地運用網絡與學生溝通,交流形式多樣化,且成效明顯。但仍有部分班主任缺乏創新思維,不能與時俱進,與學生交流仍以面對面溝通、書信交流為主,不善于改進自身與學生的交往方式,因而導致班主任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傳統、單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注釋:
①劉良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四個文本的比較[J].教育觀察,2012(3):34-40
②申建偉.中職學校班主任與學生交往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