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貴陽市三橋小學,貴州 貴陽 550000)
我國的教育體制正在進行深化改革,對小學教學也提出新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音樂素養的培養過程中,節奏感是小學生遇到的一大難題,而這個難題又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節奏是構成音樂的重要要素,有了節奏音樂才有了骨架,音樂離不開節奏。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是極其重要的。但在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還處于初始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對節奏感的培養極為不利。
在我們的實踐生活中,聲音無處不在,節奏也圍繞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幾乎是生活在節奏之中。節奏使音樂更具有美感,在音樂教學中,都會以節奏為基礎進行教學,只有進行科學有效的節奏訓練才能促使學生形成節奏感,進而提升自己的音樂能力[1]。目前我國的小學音樂教學科目并沒有受到學校以及家長的重視,人們仍然是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音樂就是多余的科目,并沒有學習的價值。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課堂教學安排非常隨意,也不會涉及培養學生節奏感的相關內容,大部分情況都是教師教學生唱一首歌而已,甚至會出現音樂課被其他課程占用的情況。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部分學校甚至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音樂教師一般由非音樂專業的教師進行簡單的教學。學校的專業教師缺乏,部分教師的音樂水平較低,教師自身對節奏感就不了解,更不會注重對學生進行節奏感的培養,即使有節奏感方面的認知,但并沒有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進行節奏感教學,也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通過實踐教學可以看出,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節奏感沒有較好的體驗,也對音樂教學沒有興趣,主要是因為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態度敷衍,對節奏感不夠重視,為學生安排的節奏訓練方法沒有新意,學生對單純的音樂知識講述毫無興致,而且講述的樂理知識也不容易理解,致使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另外,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時間并不長,在貫徹執行上還不夠全面深入,部分地區對素質教育并不重視,貫徹執行的效果極差,將音樂教學當做一種娛樂方式,并沒有將它納入到素質教育范圍內,教學過于形式化,這種情況下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效果的[2]。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唱歌、跳舞、樂器的過程中,都會與節奏接觸,而對節奏進行有效掌握能夠迅速提升音樂教學質量[3]。在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對音樂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并帶領學生將樂曲中的節奏讀出來,或者用手來打出節奏,這樣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氣氛沉悶,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在學習音樂之前,先為學生播放一段音樂伴奏,引導學生去感受歌曲通過伴奏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在感受伴奏的節奏時,教師可以通過肢體動作引導學生去感受伴奏的節奏所要表達的情緒,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中的《賣報歌》時,就可以利用肢體動作將音樂中的節奏打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規律的將音樂中的節奏變化通過肢體動作表達出來,拍手或者跺腳等肢體動作都可以,只要掌握好節奏就可以,在肢體動作隨著節奏變化的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節奏和速度。另外,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去收集生活中聽到的聲音,并在聽這些聲音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模仿,并通過肢體動作、語言等形式將這些聲音的節奏表現出來。通過這個過程,學生通過節奏感能夠對歌曲中的情感理解的更加深刻,并學會運用節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針對現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能力,教師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對節奏感產生興趣[4]。具體如下:
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小學生的年齡偏小,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極強,極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對音樂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并不感興趣,這些知識過于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將音樂節奏更加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對學生多問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播放生活中的聲音,貓的叫聲,喵喵喵;狗的叫聲,汪汪汪等。通過這些聲音引導學生去猜是誰發出的聲音,然后讓學生模仿這些聲音,通過模仿學生能夠感受到聲音中的節奏感。
利用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觀看動畫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學生的注意力會被迅速吸引,并高度集中的觀看動畫片。在動畫片的選擇上,教師要依據學生目前喜歡的動畫類型進行選擇,而且動畫片中的音樂要簡單易懂,節奏感強,學生在觀看動畫片的同時也會感受到音樂節奏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并能有效掌握節奏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語言朗讀訓練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節奏感認知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先指導學生掌握所學歌曲旋律,再安排學生將歌曲中的歌詞有節奏的朗讀出來,這樣能夠對歌曲的節奏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歌曲學習做好鋪墊。比如在學習《五十六朵花》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先將歌曲中的歌曲樂句節奏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帶領學生一起將它完整的朗讀出來,并對樂句中的不同音符時值的讀法進行重點強調。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用原歌曲的節奏重新填詞的方式進行歌曲改編,例如將“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這句歌詞換成自己班級學生的數量進行改編,假如班級學生為52人,可以改為“五十二個同學,五十二個家”,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不斷的語言朗讀訓練中,能夠有效掌握歌曲中的節奏。在此教師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訓練中對重點節奏進行反復強調,通過改歌詞練節奏的方法提升訓練的趣味性,能夠幫助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提升節奏感。
前文提到會利用節奏不變歌詞變的訓練方法進行節奏感培養,而通過對節奏進行即興創編也能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同時還能在創編節奏的過程中拓展學生呢的音樂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節奏創編的即興活動,拓展學生的音樂思維,增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比如在學習《健康歌》時,教師將歌曲中的一個節奏給學生,由學生依據這個節奏自行創作一個新的節奏,然后再將創編的節奏傳遞給下一位同學,這位同學再進行節奏的模仿創編,如此反復進行這個過程,一旦在創編過程中出現節奏問題教師立即叫停,及時分析解決錯誤節奏。在創編節奏的教學活動中,能夠提升學生對節奏的聽辨能力,調動學生對音樂的創作激情,在靈活自由的節奏創作中,拓展學生思維,同時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
音樂的傳遞離不開樂器,節奏感的產生更離不開樂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樂器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效果明顯,將樂器帶入課堂,輔助音樂教學,能夠引起學生對樂器的好奇心。比如在《鈴兒響叮當》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鈴兒響叮當》這首歌曲的視頻,并將視頻中所用的樂器進行展示,可以將音樂教室中的樂器進行展示,如果沒有可以在網上搜索到相關樂器的圖片,再向學生展示樂器是怎么彈奏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將樂器帶入課堂,讓學生現場體驗樂器的彈奏效果,并可以進行彈奏體驗,教師可以用樂器進行音樂演奏,學生跟隨樂器的節奏演唱歌曲。如果學校沒有相關樂器,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樂器之后,對學生進行樂器知識的講解,然后再讓學生通過敲擊桌子、水杯或者拍手等動作來學習樂器所彈奏出來的節奏,通過節奏練習和樂器模仿,增強學生的合奏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同時也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升華學生的音樂藝術。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極其有益,因此學校和家長都應該重視音樂科目的學習。尤其在小學階段,這是學生的品性得到有效鍛煉的最佳時機,音樂教學能夠陶冶情操,塑造學生的品格。在小學音樂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至關重要,這個階段也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多與學生進行肢體互動,利用多媒體、節奏訓練游戲、樂器等提升學生的節奏感,進而增強學生的音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