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紅
(江西省尋烏縣城北新區小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小學語文教學提倡以朗讀為主,理解為輔,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領會表達。正如于漪老師在著作中談到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變成有聲的語言。語言或鏗鏗鏘鏘,如金屬撞擊聲;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隨著悅耳的音響,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就會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學得愉快,學得有效。”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朗讀訓練非常有必要。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因為范讀能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給學生以遵循。因此,教師范讀減少了朗讀訓練的盲目性,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不亞于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么讀書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創設情境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把學生一下子帶入到課文的情境當中,教師再啟發學生進行想象,有利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深層次的含義。如教學《日月潭》這一課中,在指導學生朗讀“要是下起蒙蒙細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這句話時,可以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見過蒙蒙細雨?當天空下起蒙蒙細雨時周圍的景物是怎樣的呢?有學生回答說周圍是一片朦朧的。再接著問:童話中的仙境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閉眼想象一下,待學生睜開眼睛之后,讓他們自己來說說剛才閉眼之后腦海里呈現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了這些情境的感悟做鋪墊,學生便很容易得出:這句話應該讀得舒緩些,從而能夠使學生讀出一種美的感受來。使學生在想象中體會,在朗讀中感悟,通過教師搭起的橋梁去參悟文本。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領悟。小學語文課文類型不一,如能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選擇與其朗讀基調相適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在情感上一定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如教學《一株紫丁香》一文時,在學生了解了這首活潑清新的小詩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的問候和感激之情時,我讓學生配上抒情的音樂《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進行誦讀,奠定了課堂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文章濃濃的情感。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而且陶冶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再如《普羅米修斯》一課時,這篇外國神話故事中有兩組畫畫寫得是相當到位,如:一組截然相反的畫面,一組是一樣悲慘的畫面。在教學中,首先可以用音頻和圖片在學生中營造出一種與畫面相符的氛圍,再給予孩子們在語氣、重音、節奏等方面的指導,然后再配上相關的音樂,那種感覺就呈現出來,孩子們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情感,從而把握了文本的主題思想,漸漸地,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就上去了。
愛模仿、愛表演是大多孩子所喜愛做的一件事情,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有著很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在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抓住時機,引導他們來演一演課文當中的角色,這樣不但能集中學生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坐井觀天》一文中有兩個角色:青蛙和小鳥。在指導朗讀時,我先讓學生說說青蛙和小鳥一共有幾次對話,學生回答說三次,然后我讓學生想想這三次對話中它們說話時的語氣可能會是怎樣的,學生歸納出青蛙是一種傲慢、自以為是的語氣,而小鳥是一種勸告、講道理的語氣。接著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好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漲,課堂氣氛也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評價”。因此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從不對他們過分地強求或嚴厲地指責、而是以欣賞的眼光、朋友的口氣、寬容地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如“讀要分出層次,首先是讀通,將句子讀順口,不認識的字要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對于這一點,同學們做得很好”、“讀得很好,聽得出你已將自己的理解讀出來了”、“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總之,讀必須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正是強調讀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要重視朗讀,讓他們在讀中理解、悟情、明理,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