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杰
(延邊大學工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0)
前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勢必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造成沖擊。這種情況下,探究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況,依據科學發展觀要求,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行創新,就成為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網絡環境下網絡時代奉行的無約束、無政府的精神對大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再加上不同類型網絡社區的出現,給大學生帶來了豐富多樣的網絡文化,對主流文化造成了較大的沖擊[1]。致使主流文化無法對大學生產生足夠的熏陶,抑制了正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
網絡環境下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大學生知識學習工具不斷呈現出現代化特征。而以往單純面對面教育指導的方式就無法滿足大學生學習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佳。
在網絡環境下,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沒有認識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大學生有效專業信息檢索能力不足,大多傾向于娛樂化內容,導致其無法有效辨識不良信息、虛假信息。極易成為謠言傳播甚至制造中的一環,對和諧高校環境營造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為應對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主流文化的沖擊,高校應在以往德育教育體系的基礎上,依據以人為本、弘揚主旋律原則,構建系統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良性發展提供保障。
一方面,以人為本是高等人才培養的依據,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為了在網絡環境中給大學生創設和諧、健康的環境,高校應摒棄以往注重基礎建設的錯誤思想。督促各專業教師、管理干部及專職學生工作干部以身作則,愛崗敬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良好的環境。
另一方面,從本質上而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性、政治思想性有機結合的教育。因此,為了避免網絡環境對德育主流文化造成沖擊,高校應以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引。以主旋律教育為主線,充分挖掘歷史傳統優秀文化優勢,盤活傳統主流文化,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保證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權威性。
在以多媒體無線網絡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運行過程中,高校可以在以往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借鑒中央及地方權威電視臺制作的電視政論片。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以往理論教學內容設計為圖像+聲音+動畫的形式。在教育錄像片設置完成之后,以分期播放的形式,對全體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理論宣傳教育成果,高校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或者政府人員。以電視線上辯論、直播專題演講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并在宣傳教育過程中,鼓勵大學生以彈幕的形式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達到“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的目的。
此外,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是新形勢下我國大學生能否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關鍵。因此,針對當前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出現各種社會問題不理解、信念扭曲等情況,高校可利用無線網絡。公開展播《新時代》、《偉大的轉折》、《外交風云》等優秀電視劇,或者“今天的你,為中國做了什么”等短片。同時高校可以組織留學歸國教師、在海外學習校友、海外留學生等特殊群體,鼓勵其將國外感受及生活經歷編寫成博客,結合真實圖片資料,發布在學校貼吧、論壇。引導在校大學生認識到我國現實問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腐朽思想在網絡環境中腐蝕著大學生的精神。因此,一方面,高校應該利用無線網絡報道及時、范圍廣的優良特點[2]。依托騰訊110、謠言過濾器等網絡工具,以校園內出現的“秦火火”、“碘鹽防輻射”、“立二拆四”等網絡謠言為依據。樹立反面典型,幫助大學生了解謠言的危害,主動破除謠言。逐步在校園內形成輿論壓力,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提供良好的引導。
另外相較于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體驗、感悟為主的教學方式。因此,為了引導大學生切實感悟到思想政治理論魅力,高校應利用網絡環境中先進互聯網技術,在線上定期收集大學生關系的熱點問題。以此為依據,剖析大學生思想實際情況。在了解大學生思想實際情況之后,針對低頭族、宅生活、微信控等網絡依賴、網絡成癮現象,增設媒介通識課,幫助其掌握正確的專業信息檢索方法,避免其遇到問題習慣于“百度”導致的信息解讀、分析能力缺失。同時為促使其認識到網絡成癮對自身生活的不利影響,高??梢杂幸庾R的引導大學生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便其在團隊活動中促使其感悟到現實生活的樂趣。
綜上所述,針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滯后、主流文化影響不足、媒介素養教育缺失等情況,高校應正確認識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依托多媒體無線網絡,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營造和諧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充分貫徹落實以人為本、主旋律思想,保證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