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陽曲縣高級職業中學校,山西 太原 0301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大環境的改變,人們的教育理念已經發生了轉變。當前,“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人們最關注的教育理念,希望在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主導思想下的教育,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構建開放化課堂,讓更多的教育元素融入有限的課堂教學空間,促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更全方位的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科研精神、頑強的意志,社會責任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以及處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中職學生往往存在各種問題,他們正處于快速轉變時期,由于語文人文性的特點,語文教師更加肩負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和指導的責任,讓學生獲得積極健康的情感,獲得更多的成長能量。因此,中職學生雖然最關注就職問題,但作為中職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幫助學生打開視野,豐富見識,學會解決學習問題、成長問題,離開學校能解決生活問題。而要想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教師就需要遵循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發揮學生的優勢。
在情境教學中,有很多具有刺激性的信息,這些信息能夠使學生喚起記憶中的相關經驗,并且運用原有的經驗鏈接新知識和新技能,并對原有認知的結構進行重組。另外,學生在情境中會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歷史背景、創作經歷等,更加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領悟,使得語文的學習不再是枯燥的閱讀、背誦和記憶,而是發揮想象,主動探究,并融會貫通。
學生的主動性源于興趣帶來的動力,情境教學在中職語文課堂中的實施,是一種開創性的語文教學方法,這首先會讓學生感到與眾不同,在對新方式的體驗過程中,學生會充滿探知的興趣。另外,情境教學給了學生足夠的想像空間,使學生有條件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在這種作用下,學生將不再一味地聽老師講,而是會發揮主動想像空間。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語文教學不僅教給學生一項語言藝術,更教給了學生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這種能力將會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起到指導作用。在適當的情境教學中,學生通過了解問題的前因后果,可以逐漸探析知識背后的源頭,并運用發散的思維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中,進而增加自己的本領和才能。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貴在持之以恒。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使其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是我們所應該思考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在實踐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從而使學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做到靈活運用。要想使受教的學生在實踐和學習中收獲到正確的知識,就要保證在文字、詞語、成語的正確識別和運用。尤其在小學階段,此階段是學習的基礎階段,詞匯量大且需要初步區別和運用。從書中汲取知識,但不能依賴書本“成癮”,書只是一種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不能形成“拋開課本”無法正確識別和運用字詞的現象。要做到真正掌握,掌握后脫離書本,在學習和生活中巧妙和靈活的運用。教師要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好場所,既要在課堂上賦予文字生命,并且要讓學生跟課堂建立深厚的感情,讓他們覺得語言文字是他們的朋友,跟他們有著密切關系,又要授以學生知識,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受益。
在開展語文教學實踐時,教師總是在思考如何向學生展示語文學科的魅力,如何讓學生在感悟其工具性的同時受到人文性元素的觸動,讓語文學科的知識成為學生情感思想中的一部分。筆者認為,中職學生正青春,也正年少。他們需要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擁有健康的身心,擁有綜合的素養。中職語文教育者要能夠影響學生的內心,才能促使中職語文教學產生價值。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建議,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實踐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審美能力的養成,借助文學欣賞課,促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發生質變,通過注入更多元素,引導學生心理活動,讓學生將接收到的知識、生活信息經過一次次深加工,借助想象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從美的角度解釋生活內涵,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進而幫助學生做好心理建設。
總結:綜上所述,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實踐時,教師要將核心素養教育目標作為首要目標,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作為教育活動的主線,促使中職語文教學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產生更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