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河北省張家口經開區柳樹屯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概念是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響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實踐能力等主要因素,但大多數直接要求小學生熟練背誦數學概念,卻忽略了小學生數學學習訴求與學習興趣,加劇了數學教學氛圍的沉悶性與教學效果的低效化。老師應靈活運用閱讀教學法來提高數學概念的具體化與簡單化,幫助小學生快速學習并準確掌握數學概念核心內容,為充分發揮其對小學生數學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的促進作用奠定了基礎。
小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水平、社會生活經驗等的不同加劇了其對相同數學概念理解的差異性,大多數小學生會根據其已有知識與經驗來學習理解數學概念,對小學生正確理解數學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干擾,因此,老師應通過豐富閱讀材料等方式來降低小學生不完善知識體系與錯誤生活實踐經驗對其學習掌握數學概念的消極影響力。例如,在學習冀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四則混合運算》相關知識時,先讓小學生分別思考“四則”、“混合”一詞的含義,小學生會提出:“四則就是四種規則”、“混合是將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的答案,隨后,老師與小學生一起用《新華字典》來查找“四則”的基本和延伸含義,幫助小學生明確四則是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總稱的觀點,從而幫助小學生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加深了小學生對四則混合運算概念的理解記憶能力,引導小學生主動去預習《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和總結混合運算的基本規律[1]。
數學概念可以劃分為陳述型和概括型等兩種類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總結性,對小學生空間想象力與邏輯推理能力的要求較高,但是受身心發育客觀規律、社會生活經驗有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能力遠遠高于其抽象思維能力,增加了小學生掌握數學概念的難度系數。老師應引導小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學習經驗與實際案例等來理解數學概念,實現了數學概念從抽象復雜到具體簡單的轉變,幫助小學生透過數學概念表象來把握數學概念的本質。例如,在學習冀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垂線和平行線》相關知識時,先讓小學生在作業上隨意畫出多條直線,隨后讓小學生分析不同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有的小學生會提出“交叉”、“不交叉”的答案,鼓勵小學生獨自分析和概括總結同一平面直線關系,老師趁機講解“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就是平行線”的數學概念,提出同一平面兩條直線只有相交與不相交的兩種位置關系,但是少數小學生會提出其所畫的兩條直線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困惑,老師則可以通過延長兩條不相交直線的方式來驗證其位置關系,并通過認真閱讀教材中的結論來幫助小學生驗證其數學觀點,有效鍛煉了小學生觀察分析與概括總結能力,實現了小學生數學知識水平與動手操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老師應始終堅持以小學生為根本的教學理念,引導小學生舉例論證數學規律或定義,加深小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深層理解能力。另外,老師也可以與小學生反復閱讀教材上的概念,畫出概念的關鍵詞語,并以此為基礎來補充和拓展概念,讓小學生綜合分析不同的概念來幫助小學生明確不同數學 概念的共性與差異性。例如,在學習冀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四邊形的認識》相關知識時,老師在講解長方形與正方形概念之后,讓小學生列舉其生活中常見的長方形與正方形,有的小學生會提出數學課本封面、鉛筆盒以及黑板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的物體有魔方等,從而促使小學生明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不同點,為小學生把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本質屬性奠定了基礎[2]。
實踐訓練是提高小學生數學概念體系完整性的重要措施。在小學生初步認知和理解數學概念之后,老師可以鼓勵小學生用其熟悉的語言來陳述或翻譯數學概念,鼓勵小學生用數學概念來解答數學題,既強化了小學生的數學實踐意識,也提高了小學生數學理解與認知水平。 以數學概念為基礎來創設選擇判斷題,讓小學生獨自解答問題與自行對照答案,自主分析其做錯數學題的原因,提高了小學生數學概念理解的全面性。例如,在學習冀教版小學 五年級數學下冊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相關知識時,老師圍繞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的概念來設計3道判斷題,分別是:“3/3是真分數”、“整數可以劃分為任意自然數的假分數”、“帶分數就是假分數”,鍛煉了小學生對數學問題題目的分析理解能力,也幫助小學生明確不同數學概念的適用范圍[3]。
結論:正視原有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模式的弊端與漏洞,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對提高數學概念教學效果的重要意義,通過豐富閱讀教材、把握關鍵詞語等途徑來提高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為實現小學生以及小學數學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