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戲龍
(商丘市梁園區觀堂鎮劉樓小學校,河南 商丘 476000)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的手段,使教學活動信息化、立體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降低了學習的難度,縮短了學生的認識過程,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師應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于課堂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更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我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我校安裝的“班班通”,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
在導入新課中,針對小學生們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我適當引用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開展思維,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們興趣十足地投入到新知識學習中去。
比如在《分橘子》一課中,我是邊講故事邊播放制作好的課件,天空烈日炎炎,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救師傅的路上,碰到小妖怪們抬著水果,小妖怪們看到他們嚇得丟下水果就跑了。他們三人仔細一看一共是四整筐橘子,筐子旁邊的地上還有八個,八戒提起筐子就想吃,悟空阻止了他,并要求他把橘子分公平才能吃,八戒苦思冥想終于把橘子分公平了,于是他吃上了橘子,故事講到這時,問學生:你知道八戒怎么分的嗎?你會分一分并列式計算嗎?同學們當然回答自己可以,于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很快完成。
如采用這種“溫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設計上要找準舊知識和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并因情況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種是對比式,例如在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先出示一張長方形的圖片,然后讓學生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接著再從長方形的一側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把它移到長方形的另一側,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由長方形到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沒有發生改變,然后對比連個圖形,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既溫習了舊知識又掌握了新知識。
一種是聯想式:如教《認識東、南、西、北》時,課件出示: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然后啟發學生想:你還知道那些有關方向(位置)的知識?同學們都能回答:每天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晚上從西方落下;晚上,北斗星在天空的東方;清晨,啟明星出現在天空的東方。最后老師啟發學生,同學們你們真棒!知道了這么多有關方向的知識,這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方向與位置》。聯系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和已有的實際生活中的東南西北的知識,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以學生的眼光組織學習的材料,便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究問題,使課堂充滿探究的氣息,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實物、教具或投影比語言更有說明力和真切感。運用實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學生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協同活動。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直觀鮮明地揭示客觀事物的關系,可以使他們獲得較深的感受。
例如講解《圓柱的認識》時,我首先出示了一張有露露盒、茶盒、罐頭盒等圓柱體的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后告訴他們這就是圓柱體,學生建立表象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實例,教師也參與舉例。投影顯示鉛筆、水管等,并提問:“這些東西,雖然它們的大小顏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從它們的形狀來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圓柱的概念。通過直觀演示和語言的點撥,為學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礎。
實物、教具、投影或課件往往比語言更具有說明力和真切感受,化抽象教學為具體展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直觀鮮明地揭示客觀事物的關系,可以使學生獲得深刻感受。
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開始就在同一張幻燈片上播放幾張正在平移和旋轉的物體圖片,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引導學生根據圖形運動形式進行分類,通過觀察學生能很快的將圖形進行分類。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已經較為深刻的理解這兩種運動現象的異同之處,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是平移的現象,哪些是旋轉的現象。學生的發言很積極,滔滔不絕。
在教學周長時,我制作了一個動畫,兩只小螞蟻賽跑:它們都從葉柄出發,一只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緣慢慢向終點跑,另一只跑到葉尖后沿著葉的主脈向葉柄的終點跑。我給學生出了兩個問題:1、那只螞蟻最先跑回終點?2、誰會奪得冠軍?學生看我動畫,七嘴八舌展開了熱烈辯論,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讓誰,學習的氣氛真的好熱烈呀。當此關頭,我巧妙一引,引入了本課所學的課題“周長的認識”,通過多媒體動畫的演示,學生記得扎實,掌握的牢固,因為這樣的導入當然讓他們終生難忘了。
興趣是學生的最好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要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首先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如教《口算除法》時,為了提高學生興趣,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同學們,你們喜歡唱歌嗎?然后老師播放一首有趣的歌《數蛤蟆》,讓同學們聽第一段,唱第 二段,編:十只蛤蟆有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100只蛤蟆呢?如果是十只蛤蟆應該怎么唱?誰能編一編?100只蛤蟆應該怎么唱?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音樂素材,對現有的教材進行創造行的加工,運用遷移類推的思想,使孩子們在熟悉的《數蛤蟆》音樂中復習了一位數乘整百、整十數的口算乘法,有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引入課題,使學生進入了數學學習的佳境。
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備,靜動結合等諸多優點,確有利于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當然運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新課的導入的形式遠遠不止這些,關鍵是要我們教師掌握因人、因時、因地而變的法則,我們要巧妙利用自己手中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力求使我們的教學達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