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新疆第七師130團完全中學,新疆 克拉瑪依 834034)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階段,教育工作者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時要不斷創新發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是一門豐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學科,單一的教學方法并不能滿足于學生發展的需要,長期下來,會導致學生的課堂興趣不高。而情景教學法是新的教學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創設生動有效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提高了學生的課堂熱情,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
情景教學法也叫做視聽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所創設一種生動形象的情景氛圍來讓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的理解和掌握知識,簡單來說,就是借助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一種教學場景,對其進行多重的感官刺激,從而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學習語文知識,促進其全面發展。所以,為了響應教育部門提出的素質教育改革,應用情景教學法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已經必不可少。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也關系到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從長遠角度來看更關系到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最終成效。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于情境教學的研究,將情境教學引入我國的小學語文課堂,從而進一步改善國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成果不突出的現狀,同時這也正是新課標精神的要求和體現[1]。
雖然情景教學法已經廣泛應用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課堂之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仍舊會面臨許多的問題和挑戰。
雖然體制改革中明確提出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手段,但是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一點并沒有落到實際上,只存在于形式上。很多教師還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導致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
受到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思想,教師授課的過程當中往往堅持自己的主導地位,使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導致學生課堂興趣下降,更影響了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和掌握,長期下來,也會不利于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教學手段逐漸應用到教育領域,自然成為了開展情景教學的一種重要載體。多媒體技術是集圖、文、聲、像于一體,表現形式靈活多樣,感官刺激更為強烈,更有利于開展情景教學。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一篇課文之時,教師可以先詢問大家是否親眼見過黃山上的石頭,如果有請學生為大家描述一下,如果沒有教師可以適當設置一些問題,比如,黃山的石頭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器展示相關圖片,過程中進行配樂,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黃山巨石的奇特,比起刻板乏味的課本描述,生動真實的圖片和視頻更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
圖文構建情景的教學模式,是適應小學生特點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對傳統教學形式的創新和發展,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他們的年齡過小,很多知識的認知還不能完整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圖文構建情景來開展語文教學,可以加快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語文知識具有抽象性,不利于學生理解,例如一些描繪景物的詩詞。老師可以通過構建情景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達到開展語文教學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劉禹錫《望洞庭》的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教師可以通過描述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來幫助學生記憶詩詞內容。通過構建情景開展語文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起步階段,對于世界充滿了未知和好奇,這一階段的學生普遍具有注意力不集中,但是理解力、記憶力極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創設生活化情景,開展小學階段語文課堂教學。所有的知識理論最終都要應用于生活實踐,所以教師要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知識的學習,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教師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3]。
教師在開展小學階段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要時刻堅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還要了解和掌握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的應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構建生動形象、豐富有趣的多樣化教學情景來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開展情景教學時,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方法學習語文知識,讓學生表演出人物的神態、動作和語言,進一步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加深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教學方法,打破了刻板無趣、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師應該將小學語文教學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根據課程內容,合理應用情景教學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技能的提升與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