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英
(貴州省貞豐縣第五小學,貴州 貞豐 562200)
音樂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感受力、鑒賞力、分析力和審美能力,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情操。要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必須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自始至終盡量多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實踐、參與、體驗,因此嘗試以下做法:
任何教育行為的實施,都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基礎上。人類需要音樂,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音樂。按理,大多數學生應該是喜愛音樂的,事實也確如此。然而,多年來我們的音樂教育卻屢屢遭到學生的排斥,“學生們喜歡音樂但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屢屢發生,甚至到了讓學生覺得“音樂課的教室,簡直就是我的刑場”的地步。有學生這樣說:“一提到上音樂課,我就頭痛。因為一上音樂課,就有無數個我根本不認識的音符迎面撲來,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師竟然讓我全都記下來。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樂天才,這么多的‘哆來咪’,看到都害怕,讓我背下來,簡直是謀殺……音樂課的教室,簡直就是我的刑場!”——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們深思!的確,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課內容單一、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需求;教法死板、與音樂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我們更多地注重音樂技能、技法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的審美特性;更多地關注教師本人的情感體驗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及音樂情感……使得我們的音樂課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種意義上等于抹殺了學生作為一個有著相對獨立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及情感體驗、審美觀念的個體的感受和創造欲望。
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首先是一種基本素質的教育。它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具有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初步的鑒賞、創造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個性的發展,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市的音樂教育者們本著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信念,通過教學,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并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培養一種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
課堂中可以運用一些教學方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其效果良好,如:情境法、啟發法、課件激趣法等。
(一)情境法: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也很豐富,孩子們對音樂的感受更感興趣的是通過一些動作表現出來。
(二)啟發提問法:任何一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提問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傳遞思想、進行師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恰當的提問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使課堂結構緊湊、氣氛活躍。音樂教學中的提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另一種是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去唱,逐漸體會,尋找答案。這類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投入到欣賞中,并針對老師提的問題去聽,聽賞后要能談出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評論,然后讓學生根據大家評論的問題再完整地欣賞樂曲,教師則做補充歸納。
(三)課件激趣法: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可以豐富并優化課堂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音樂課件具有形象性、真實性、主動性、感染性等特點,形、聲、色并茂,表現手法豐富多彩,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誘導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識,使教與學變得容易。
更好的教學方法,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積累起來的,總之,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只有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并且能夠真正面向全體,使每個同學皆發揮潛能,共同提高,才能夠符合素質教育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的過程。音樂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譜效率,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學生聽覺想像和視覺想像的“通感”功能,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教師應該創造輕松愉快地欣賞氛圍,讓學生充分融入這個體驗過程,感受音樂的情緒,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當老師的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愿我們的音樂教師能認真學習同行們的創新精神,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在音樂教學改革的征程中邁出更快更新的步伐! 讓音樂表演成為每一個孩子敲開音樂之門的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