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 陳亮 牛牮 于傳 陳猛 朱紅英
(1.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3.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培訓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4.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銅陵供電公司,安徽 銅陵 244000)
伴隨著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的出現,在移動通訊技術支持下,人類進入了移動傳播新時代。受眾通過網絡獲知新聞資訊、了解國家社會訊息,準確的傳遞信息。各類新聞媒體、期刊、電視節目等都開通了網上瀏覽通道,包括微信公眾平臺、微博、新聞APP 客戶端,更加準確安全的向受眾傳遞信息。移動互聯網憑借其即時性、快速性和準確性特性深入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十分迅速,不僅改變了大眾媒體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傳播模式,而且對社會進步、社會發展等多個層面都產生著強烈的影響。其傳播呈現出典型的特征:
1.受眾數量龐大。移動互聯網手機媒體的受眾數量遠遠超過了其他媒體。在我國使用電腦的人數與使用智能手機的人數相比少很多,電腦更多的是一種工作工具和休閑產品,而手機則是一種日常生活溝通聯系必備的工具。相對于操作電腦,操作手機更加簡單易行。手機價格較低,通過手機連接互聯網的成本也日趨下降,因此移動互聯網的受眾數量異常龐大且每年急速增長。
2.傳播速度快。傳播速度快是移動互聯網最顯著的特征,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移動互聯網是對傳統互聯網的一種拓展與創新,通俗理解就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任意傳輸的網絡信號。從最開始的大型集成計算機到現在小型的、便攜的移動設備,移動互聯網傳播有即時性、快速性和準確性的特征。移動互聯網快速傳播的特征擺脫了傳統媒介的限制,創新了新的傳播格局,實時新聞、現場報道、網絡直播等信息傳播形式迅速發展。
3.全方位互動。移動互聯網的互動性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讓受眾在接受信息的時候能夠對信息進行即時反饋和交流,讓受眾親身參與到了新聞傳播之中,甚至成為新聞內容的生產者。受眾參與使傳播類型更加豐富,傳播風格多種多樣,傳播更富人格化魅力,在傳播過程中展現的是受傳雙方的多對多狀態,信息量更大,內涵外延更加豐富,傳播速度更快,互動性更強,互動速度更快。
4.多類型傳播。社會科技進步使移動智能電子產品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移動智能電子設備的功能也日益更新,功能更加靈活強大。移動互聯網的傳播類型集合文字、視頻、語音、圖片。例如對同樣的新聞內容,可以以單一文字形式出現,也可以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出現,也可以使用文字+視頻,文字+語音的方式,只要表述清晰直觀易懂,能夠吸引受眾關注,就是合格的新聞報道。多類型傳播的特征是移動互聯網在受眾廣泛性的基礎上逐漸呈現出來的特征,受眾得到了全方位的滿足,并逐漸適應了多類型的信息傳播,能夠接受的程度也逐漸增多,為受眾提供了更多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展現了新聞事件的全貌,更加的準確和形象。
移動傳播為傳統媒體帶來了脫胎換骨的機會,豐富的展現渠道、多樣化的平臺、自由的展示方式讓攝影記者有了更多的機遇,讓攝影作品的傳播力度空前加大。然而挑戰也是顯而易見:
新軟件新平臺的層出不窮,行業對新聞攝影師的觀點更新和技術提升要求較高。2、眾多自媒體從業人員和普通受眾進入新聞行業,沖擊和挑戰傳統媒體。3、手機攝影的急速普及和受眾拍攝水準日益提升使得新聞攝影拍攝的門檻逐漸降低。故爾新聞攝影人才素養的提升十分重要。新聞攝影師需從自身做起,把握時代脈搏,學習新環境下的新聞理論知識,學習互聯網發展趨勢,學習全媒體的應用,成為對新媒體內容得心應手的專業人員。幫助處于改革風潮中的傳統紙媒脫胎換骨,為自己創造發展的機遇。新聞攝影人才素養的提升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根據德布雷“媒介域”理論,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會引起傳播方式、生活習慣、思考模式的改變。新聞攝影人才需不斷關注媒介發展方向,緊隨時代步伐,更新媒介觀念和新聞理念。新媒體傳播形態是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等服務,信息傳遞速度、呈現方式、受眾使用習慣與新聞圖像的展示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不但產生了“新聞圖像化”的傳播現象,在傳播過程中也更注重新聞傳受雙方的溝通互動,通過開放、虛擬形式進行圖片傳播,受眾擁有平等的話語權甚至是新聞圖片的提供者。新聞攝影領域的變革極大的促進了新聞攝影人的媒介觀念更新和新聞理念的更新,引發了業界關于新聞攝影的諸多討論和思考。
移動傳播背景下對新聞攝影人才操作技能的要求極大提升,新聞攝影人才不僅要拍攝好靜態圖片,同時也需要熟練制作新媒體內容所需的視頻、動畫、動態PPT、音頻等。新媒體技術的迭代發展,使得新聞的采制方法、流程乃至媒體運營模式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圍繞新媒體傳播技術特點主動轉型,將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集于一身。但我國大多數攝影教育都遵循于傳統攝影教育的訓練,很難將新聞拍攝、采訪、影像編輯及新聞稿撰寫的全過程融為一體。特別是近年來,無人機設備在新聞攝影中得到廣泛使用,并成為攝影記者應對融媒體的挑戰,重新挖掘自身價值的有力武器。因而新媒體時代“一專多能”的能力要求新聞攝影人才首先熟悉各種拍攝工具,熟練使用各種相關與拍攝制作相關的軟件,其次悉知各類網站或APP的傳播運營規則。再次由于新媒體平臺中信息發布與更新的速度較快,對于新聞攝影信息的編輯方式、傳播手段的也發生變化。新聞攝影編輯在工作時通常利用相應的圖片編輯軟件,進行新聞攝影圖片或信息的批量處理,或者獲得其他新聞平臺的圖片使用權、文章轉載權等,以完成對最新、最熱新聞的編輯。在普通民眾新聞信息瀏覽逐漸快餐化的形勢下,新聞攝影的信息傳播方式也變得更加迅速與直接——關于新聞攝影的專題報道越來越少,而立足新媒體平臺的碎片化新聞攝影內容越來越多。因此成為全能操作型應用者是艱難的,要求新聞攝影人才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掌握好新媒體時代新聞圖片產業發展的機遇。媒體相關管理部門也應創造條件為廣大一線新聞攝影記者進行融媒體攝影技能再教育,幫助他們借助高新科技進行拍攝創作,增強新聞影像在不同媒介之間的交互傳播表現手段,以便制作出更多符合不同媒介形態呈現的新聞攝影作品。
新聞攝影藝術化是近年來新聞攝影逐漸呈現出的新特點。新聞攝影本質是由圖片構成,新聞攝影能夠及時反映新聞事實,加強對新聞事實的跟蹤,使新聞事實第一時間傳播給信息獲取者,具有準確性和及時性特征。而藝術攝影是攝影行業中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新聞攝影藝術化使得畫面更具有美感,可看性更強,更可提升受眾的審美愉悅,同時依舊非常關注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新聞攝影藝術化特征的進一步彰顯往往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后期編輯,根據新聞圖片的創作準則,新聞攝影的藝術化趨勢不能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在后期調整上需格外注意。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紀實攝影愛好者在創作時有紀實作品藝術化趨勢,以事件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為基礎適當地進行藝術渲染,從而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這樣的攝影作品不僅具備了明顯的新聞攝影特征,還與夸張的藝術攝影拉開距離,更加直接地表達創作者的情感認知,更好的傳遞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