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瑞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農村地區是社會的基礎。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其中一半以上生活在農村地區,超過一半的學齡兒童在農村地區。農村教育是農村的希望。農村教育發達,農民素質提高,形成了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相反,如果農村教育跟不上,很多人將成為巨大的發展壓力。今天,農村地區的數億學生是明天建設國家的主力軍。如果我們不做好農村教育管理,不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就必須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轉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就是一句空話。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教育直接關系到小康社會的實現和現代化的目標。目前普遍存在農村教育情況:農村小學越來越“小”,老師越來越老,學生越來越少,甚至在一些學校,老師都比學生多,最終他們不得不“關門”。原因在于,除了社會轉型時期,多年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需要一定的過程。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正在推動和指責群眾的合理要求或應該解決的問題。以致引發了更大的教育問題。
新時期的發展使得各個國家都開始正視教育工作開展的問題,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整合模式這一新興的教育活動應運而生,并且迅速在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整合落地生根。然而由于新時期的發展時間較短,我國對于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整合的認識有限,對于其廣闊的發展前景也未能進行有效的調研。因此,在當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整合中,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整合模式的工作仍然很少。較少的發展經驗和長期發展規劃限制了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整合在中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中的整合。結果,現有的農村基礎教育資源不夠整合和擴展,工作擴展模式單一。
低年級學生對新環境適應能力不足,容易引發系列心理問題,如:上學路途遙遠帶來厭學情緒,寄宿學校缺乏家庭關心與監督,放縱自己等。然而老師的注意力依舊停留在分數上,對學生的心理關注度不高,學校也未開展相關的心理疏導活動,學生心理健康存在隱患。
改善農村小學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必需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并且政策盡可能向農村地區傾斜,向薄弱、偏遠的農村中小學地區傾斜。沒有相應的教育條件,教學儀器、圖書資料乃至校舍,提高質量只能是一名空話。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央及省級財政可依據各農村學校的學生數將農村教育的經費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劃撥給鄉的九年一貫制農村學校,這樣可避免教育經費在多個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農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時,要注重改造小學的危房,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村辦小學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并自發地抵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保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課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教育管理水平。
發展農村教育,教師是關鍵,必須把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在穩定和擴大規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強培養培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舉措,農村教師隊伍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教育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廣大農村教師為中國農村教育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當前農村教師隊伍仍面臨職業吸引力不強、補充渠道不暢、優質資源配置不足、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等突出問題,制約了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實施農村教師支持計劃,對于解決當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帶動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方政府對教育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經費的投入應隨地方財政收入提高而增加,政府應該為學校配備必需的文體活動器材和書籍,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當地政府要把義務教育均衡的工作切實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當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調整教育資源內部分配、校際分配、城鄉分配、區域分配的力度和比例。有意識、有重點地將編制標準和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向寄宿制學校傾斜,扶持弱勢學校。
新時期下,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整合在教育工作要認清形勢,把握工作要求。必須牢記上級的要求,必須保持良好的狀況,必須糾正實際問題;要提高站位,強化責任擔當;要攻堅克難,完成任務。做好初信,初次訪問,處理磁盤的生命力,面對創新的挑戰,增加監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