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成慧
(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發票在商事交易中越來越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現有發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發票在管理方面存在許多漏洞:
目前,我國稅收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現有法律不夠系統,較為分散,強制力度不夠,稅務機關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致使稅收管理工作隨意性較大,損害我國稅收管理權威性。
當商家的發票額將要達到發票限額時,通常會以各種借口拒絕開具發票,也可能采取假票、竄票的形式來避免所開發票額度超過稅務機關所規定的發票限額,監管難度較大。
在稅務方面,商家可以根據買賣情況開具發票,然而商家有許多不誠信的行為以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誠信缺失導致稅務機關對于稅收征管心有余而力不足,監管、征管難度大。
發票在消費者維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發票可以用來證明消費者與賣家之間存在的買賣合同關系,如果沒有發票,消費者的維權之路將會無比艱辛。然而,大多數消費者對于發票的認識處于淺顯狀態,僅僅只是在需要時才會主動索要發票。
商家有向消費者開具發票的義務,然而在面對消費者索要發票時,商家經常會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而拒絕為消費者開具發票,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必然受到損害,這一行為進而引發的就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稅務機關對商家開具發票的管理手段主要是事后檢查和監督。但是對于商家開具發票的管理依然是個難點,原因在于商家是依據自己的銷售情況來開具發票,大多數商家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選擇不開、少開甚至虛開發票的手段逃避稅收管理管理機關的稅務征收。此時,稅務機關與商家之間必然存在著隱藏在發票漏洞的利益沖突。
消費者是否行使向商家索要發票的權利,由消費者根據需要自己決定。稅務機關制定相關制度鼓勵消費者積極主動向商家索要發票,然而該項制度并不完善,對于消費者的指導力度不夠。消費者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會選擇向商家索要發票,即使主動索要發票也是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發票漏洞存在三方的博弈。盡管稅務機關一方面嚴格要求商家對外發生經營業務收取款項時應當按照規定如實開具發票,另一方面又推行發票有獎辦法,激勵消費者積極主動索要發票。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的現實發票管理中,發票的使用并未按照稅務機關擬定的軌道運行。因為商家在開具發票時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商家可以根據自身利益需要靈活選擇發票的開具方式;而索要發票是消費者的法定權利,消費者卻沒有義務監督商家開具發票,相反,消費者在使用發票過程中往往將發票作為利益最大化的有力手段。如果稅務機關、商家和消費者在發票上無法找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以及實現保障國家稅收收入的最佳利益的均衡點,發票管理制度的運行必將失衡,發票將會成為損害消費者利益、破壞社會經濟正常秩序甚至侵蝕國家稅收的“利刃”。這是我國發票管理制度運行成敗的關鍵所在。
一般在西方國家沒有統一的官方制式發票,因為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稅收征管體制,只要是在國內發生的應稅行為是可以用結算體系監控。因此,對國外的稅收征管制度建設的研究,有助于填補我國目前的發票管理體制方面的漏洞。
1.美國的稅收征管體系的啟示[4]
(1)按照納稅人的不同類別,設立專門的征收管理機構管理。有利于減輕稅務管理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加強稅收征管工作。
(2)設立納稅人權利保護專項服務機構,為納稅人提供權利保護服務,切實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2.日本稅收征管制度的啟示[5]
(1)建立稅務宣傳和稅務教育制度。對在校學生進行稅務教育,培育公民納稅意識。
(2)建立健全綠色申報制度。有良好納稅記錄的納稅人可以享受稅收優惠,鼓勵納稅人積極自覺申報納稅。
(3)嚴格規定稅務代理制度和從事稅務代理業務人員的專項法律管理制度,成立專門的工作機構和行業協會協助管理。
3.國外稅收征管制度的啟示[6]
(1)建立金融交易數據庫,將政府其他部門和社會公眾的信息相結合,根據需要向稅務機關提供信息和反饋,實現對稅源的監控,弱化發票的控稅職能。
(2)推動電子發票的發展,實施電子發票和紙質發票的雙軌制,并輔之以有獎發票的激勵作用,同時針對交易類型采取分步推行。
(3)納稅人實行分類管理。對于誠信度為優的企業可以實行查賬征收,放寬管理,對誠信度中等的企業進行定期檢查和監督。對誠信較差的企業,要嚴格管理,調動社會力量對企業進行監督。
法律是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稅務機關要想解決發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其根本上還是應該從法律上入手,以法律建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制度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加強法制教育,在稅務機關、企業和消費者之間找到利益平衡點,從制度上賦予稅務機關制度保障,要求商家誠信納稅,從道德建設上做好誠信建設。保障國家稅收收入,維護社會經濟健康秩序。
1.完善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變化而發展和完善。只有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它才能更好地運行。因此想要更好的解決發票存在的漏洞,必須完善制度建設。
(1)完善個體工商戶及小微型企業的建賬建證[7]。
不論企業規模大小一律納入建賬建證體系,完善相關信息,實時更新。根據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規模和文化水平,確定不同層次的建賬建證方法,以保證全面建賬建證。
(2)全面推行有獎發票[8],建立統一發票給獎制度,構建有獎發票制度的法律體系。用“有償協稅”形式鼓勵消費者主動索要發票。
雖然目前在中國大陸存在一部分有獎發票,但是其規定不明確而在中國臺灣,有相對完善的統一發票獎勵制度。大陸應借鑒臺灣制度,在大陸建立有獎發票制度。
(3)引導消費者自覺對商家進行監督,由發票管理部門給予被舉報商家行政處罰,并獎勵舉報人。將這一舉措上升到法律層面,構建全民協稅、護稅網絡。
2.推進誠信建設[9]
(1)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構建誠信他律機制。
從制度上要求商家誠實守信,用強制手段對商家進行剛性約束。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加大對失信商家的懲處力度,增加失信成本。同時建立市場信用監督管理機制,引進社會力量對商家行為進行監督,最終使各商家不能、不敢、不想失信。
(2)加強誠信教育,培養人們的誠信自律覺悟。
加強信用意識的宣傳教育,使人們充分認識誠實守信重要性。讓商家潛移默化的養成誠實守信的美好品德,形成自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加強法制教育
(1)增加稅收透明度,增強納稅人自覺納稅意識。[10]
由于政府某些工作不公開不透明,讓納稅人不清楚稅款的走向,因此采取各種手段以逃避稅收。面對這種情況,不僅要加強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增加稅收透明度,增加對公共福利設施建設的投入,讓其享受到稅收福利,增加公民的幸福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一系列有效的稅收教育培訓,加強稅法的廣度、深度、形式和內容的普及,從而提高納稅人的納稅合規性和誠實納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宣傳發票的法定作用。
消費者索票意識不強主要是缺乏基本的稅收知識和稅收意識,因此,對于發票知識的宣傳不容忽視。發票作為消費者消費之后退貨、投訴等的唯一憑證,能夠在商家與消費者之前發生糾紛時其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