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玲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一切科學研究的出發點都在于“疑”,即提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有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學生學習同樣必須重視問題的作用。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通過問題來學習,把問題看做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通過學習來質疑,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那么,教學中怎樣引導、鼓勵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培養質疑能力呢?
1.創設質疑氛圍,讓學生“敢”問。敢問——自主探究的起點。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開放、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中質疑提問。如果學生提出與課文內容無關或偏離教學內容的問題時,教師應引導、教育學生該怎樣提問題,而不是一概否定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不敢問了。當學生提出與課文關系密切的,能打開學生思路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要對提問的學生加以鼓勵,讓全體學生一起討論作為學習的重點;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重點內容,但與課文內容有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間互相解答,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無論提出那一種問題,教師都要態度和藹,耐心傾聽,正確引導,積極評價,鼓勵學生“異想天開”、“標新立異”。如用“這是一個好問題”或“你問的這個問題我很高興”來鼓勵學生問,樹立成功的信心。還要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解疑,在活躍開放的教學氛圍中養成敢想、敢說、敢問的良好習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創設情景,讓學生“愛”問。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小孩子有問題要準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里,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一個人只有在他感到心靈自由時,他參與的主動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應注意發揚民主,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鼓勵學生多思多問,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小學生爭勝心強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比賽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賽,按質疑數量與質量分等級記分,給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還要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解疑,在活躍開放的教學氛圍中養成愛問、敢問的良好習慣,使學生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人人都能體會參與的快樂和成功的歡悅,進而激發質疑的欲望和興趣。
3、指點迷津,讓學生“善”問。學生愛問,不一定會問。他們剛開始問的興致會很高,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和指導,時間久了學生就會養成抓不住重點的習慣。教師不是旁觀者而是平等的一員,教師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還要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從而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并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發動學生在課后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老師要起主導作用,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體會老師是如何提問的,為學生怎樣提問和該提什么問題做示范。如預習時,給學生提出明確要求,適時加以點撥評價。訓練久了學生會把這種提問當作學習的動力,并為解決自己問題而主動學習。
1.審題時質疑。題眼是文章題目的關鍵處,對表達文章思想感情有突出的作用,抓住題眼進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和寫作能力。如教學《狼牙山無壯士》時,讓學生找題眼,引導學生圍繞“壯”字提問:課題為什么用“壯士”而不用“勇士”或“烈士”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理解了:“壯士”是指特別英勇豪壯的人,而且不一定犧牲,所以壯士的稱謂是最合適。五壯士“壯”在哪里呢?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體現“壯”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認真研讀,分析探討,多方品味,從而體會文章題目的精妙。
2.自學中質疑。在學生自學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要求學生提出一個自己覺得最有思考價值或是最關鍵的問題,激發學生質疑,使學生積極投入思考學習中,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探究,讓學生從思考中得到鮮活、豐富的信息。如學習《第一場雪》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提出問題:“都罩上厚厚的一層雪”中為什么用“罩”而不用“蓋”?教師在課堂上因勢利導,讓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論,從中品味用詞準確和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3.抓中心句質疑。文章的中心句有時放在開頭,例如《圓明園的毀滅》;有時在文中,如《偉大的友情》;有時放在文尾,如《桂林山水》。中心句對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的中心句是:“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會質疑:“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損失之大?圓明園的價值在哪里?圓明園和世界文化史有什么關系?”通過幾個問題發問,學生探究課文的欲望就會得到激發,從而鍛煉學生的質疑和探究能力。
4.抓對比處質疑。有些文章前后對比非常明顯,可引導學生在對比處質疑,在對比處提出問題。《豐碑》一文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教師可抓住將軍錯怪軍需處長的一系列細節,引導學生通過將軍神態、動作,由“愣、抽、抖、怒”到“愣、濕潤、舉、敬”一系列變化提出問題,將軍兩次發愣有什么不同之處?將軍的神態動作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些問題的提出,會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整個段落,更好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主體自己質疑、自由解決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