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霏霏 龐崇安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當前社會,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等新技術的逐步廣泛應用,社會各行業的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社會整體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職業教育要著力打造“智慧校園”,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加大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和優秀經驗交流,提高課程教學質量[1]。
《基礎工程施工》精品在線課程作為第一批“十三五”院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于2015年完成基本建設工作,并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不斷得到完善,旨在強調學習的靈活性與自主性,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態度,增強課程理解,鞏固學習效果。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內容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生認知順序來設置,其中《基礎工程施工》課程內容按照項目化設計,貼近實際工程,本課程已經完成基于超星SPOC平臺的在線精品課程建設,并投入使用。學生反饋情況良好,但由于資源有限,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課程的考核體系仍存在需要提高的部分,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基礎工程施工》課程內容復雜,涉及多個不同專業領域,需要與復雜的施工現場情況相結合,而課程內容碎片化,難以一次性形成完整的施工步驟,課堂時間有限,難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深刻并了解課程內容前后的關聯性。
基礎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重要的一門必修課,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由于教學條件受限,現階段工程類施工課程的教學方式基本為老師利用PPT課間及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PPT用來羅列知識點并展示相關圖片,板書為部分知識點的現場示范,內容單一。在加入線上課程的學習后,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網絡展示方式較為單一,互動形式仍受限于傳統模式,基本采用教師提問,學生作答的方式進行互動,難以實現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傳統模式下的教學課程,主要以老師講授學習內容為主,缺少師生間的互動,檢查教學效果的手段也僅局限于課后的書面作業,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檢查。師生之間信息互通性較差,不利于因材施教。在投入線上課程之后,師生互動情況有所改善,過程性教學效果得到反饋,但此成果受到學生自律性影響較大,數據準確性缺少判斷依據,難以對學生真實水平和教學效果進行判斷。
為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已開設的精品在線課程內存放大量與課程緊密相關的視頻資料,并且通過過程性考核體系對學生觀看視頻的情況進行評價。但由于線上課程缺乏有利的監督機制,視頻作業流于形式,造成教師以為學生已經了解,而學生實際只是播放視頻卻沒有實際掌握的交流誤區。
經過一次教學改革之后的《基礎工程施工》已經將過程性考核體系投入使用。同時對學生過程性學習和階段性學習做出評價。依據現行的考核體系,學生平時表現占總成績的40%,其中包括考勤(10%)、課堂表現(10%)、課后作業(10%),以及線上課程完成情況(10%),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60%。平時表現分數比例分配過于均勻,缺少側重點,不利于教師有針對性的加強局部建設。
《基礎工程施工》課程內容復雜,涉及多個不同專業領域,需要與復雜的施工現場情況相結合,僅憑課堂上有限的時間難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深刻。在平臺完善的基礎上,教師將施工現場情況視頻與課程內容視頻融合,以視頻或問題的形式進行“一一對應”教學,達到所學即所用的目的,在增強學生求知欲的同時,讓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課程內容。
信息化時代的學生更擅長使用網絡資源,學習時間短但精神可以高度集中。利用這個特點,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包括視頻課程、答疑、布置作業等),設置情景問答,提高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同時,增強了課程趣味性和實用性,建立了除展示教學外的其他多種教學方式,如問題式教學、引導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能動性,減少硬性記憶的內容。
教師從交互的基本概念與傳播學的角度入手,探討動媒體支撐下課堂教學交互的特點及基本要素,重點圍繞基本要素探討了互動媒體環境支持下的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交互、人機交互子結構及其各自下位交互組成,從而構建一個多層級的互動媒體課堂教學交互的構成體系[2]。教師通過課網絡堂教學互動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網絡查重系統確認學生自主作業率,及時反饋出學生普遍存疑的區間,從而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這也為形成性考核奠定了基礎。
在原有視頻監控系統的基礎上增設視頻作業檢查系統,線上監督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每段視頻的教學意圖以問題的形式穿插在視頻播放過程中,學生須正確回答問題方能進入下一段視頻的學習,保證線上學習順利開展。同時,通過檢查系統,在線下課程開展之前提前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將無法作答的問題作為線下授課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線下授課。
在沿用課堂教學信息化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任務完成情況、線上自主學習情況及課堂學習態度情況等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對評分比例進行了調整,強化過程中學習效果部分所占比例,弱化傳統考核部分,形成合理可行的課堂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線上課程教學效果受諸多因素影響,與課程性質、課程內容、教學形式等客觀因素以及各種主觀因素息息相關,在此類課程的課堂教學優化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線上與線下課程的結合,做到充分發揮線上課程的優勢,并與線下課堂教學進行交互,兩者配合教學,達到提交教學效果的目的。與此同時,課程教學是一個不斷進步、演變的過程,教師在完成教學優化之后需要通過課堂上學生的反饋,以及教學效果的檢查繼續調整和完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