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顯利
(西藏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西藏 林芝 860000)
中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偏向綜合型的素質人才,因此在中職教育模式中教師都是以學生專業就業需求為導向來進行教學的。而學生開展學習的主要源動力就是學習的興趣以及日后的就業需求。在這一環境下,中職政治教學的實踐意義顯得更加重要。中職政治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讓學生可以在中職期間的學習中建立健康的人生追求。[1]
我國中職學校政治課程一般設置有《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這些內容較為枯燥,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能力等都較差,如果采用多媒體動畫、聲音等方式展現出來,學生會更加喜愛,如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制作課件、下載或制作《匠心》、《法律講堂》、《感動中國人物》等案例視頻、相關素材音頻、圖片等資料,在課程上進行輔助教學,進而使得政治課堂更加富有活力,提升教學質量。[2]
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觀察訓練,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思維訓練,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制作更直觀、形象讓學生更感興趣的多媒體課件,在政治課堂上老師通過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認真觀察好好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3]
多媒體具有“全面性、創造性、超前性”的獨特功能,老師要充分利用其資源,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運用多媒體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中職政治課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過程是很復雜的過程。然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課堂缺乏民主、平等的氣氛和活力。運用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學活動信息化、立體化,可以將學生和授課內容融洽地結合起來,喚起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飽滿的激情、最佳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生活中去,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他們主動探索,快樂地學習。[4]
例如,講授《面向全球化,增加開放意識》這一課時,讓學生課前在網上搜集資料,有哪些洋產品在中國,又有哪些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然后,在課堂上討論。學生們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討論,教師予以點評,形成天光云影共俳徊的局面。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同學發現了新的問題:比如,不僅僅中國產品走向世界,還有一批勞動力也輸往國外,一些上市公司在國外上市,這也是經濟全球化表現嗎?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積極主動地討論,同學們明白了經濟全球化不僅僅是商品的全球化,還是勞務、資金、技術等的全球化,深刻理解了經濟全球化的內涵。這種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換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由傳統的被迫學習轉變為輕松、獨立的主動學習。[5]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可以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向學生傳遞信息,而且形象逼真可信,運動變化靈活,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6]
在實際政治課教學中,如果老師講完了一段內容準備小結時,在黑板上板書時間是很緊張的,這時教師運用課堂前制好的投影片,邊投影邊小結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務,還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在課堂上進行鞏固練習時,量大題多,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寫,不光老師的時間不夠用,也不便于學生確認和識記,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如果教師善于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在時間上就會寬松,嚴謹地駕馭教學內容;在空間上就會延伸,拓展教學內容,如此,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政治課堂教學,延伸了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形式,創新了教學內容。然而,多媒體技術僅僅只是一種手段而已,而不是教學目的,只有恰到好處地創新運用,才能真正起到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