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燕
(衡水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隨著社會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歷史教學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和全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以適應教學新形勢的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接受,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適應社會,提倡學生自主的合作性和探究式學習,下面談談我的具體做法。[1]
著名的大教育學家跨美紐斯曾說:"應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我校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小組探究學習法等教學方法,而我更多的是關注同學的學習方式,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除此以外,我認為還要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機會、更多的口語表達和探究的機會以及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史第三章《夏、商、周》中,我找數控專業的學生制作了不同時期的農用生產工具的模型,進行探究式教學,假如你從事某一項生產活動,你會選擇什么生產工具?如此這樣,學生們動腦思考問題,動手選擇生產工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2]
在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中把現成歷史結論"喂給"學生的方式,要引導學生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提高思考力和創新能力。問題是放飛思維和想象的鑰匙,問題的出現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渴求,形成學習的動力、創新的因素,因此可通過巧設具有開發性、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3]
問題的開放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給學生提供質疑的空間,對教材內容可以任意提出意見和觀點。其次所提出的問題常常是不確定的,例如,講授《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時,教師是這樣提問的:"明成祖時期已經具備了航海出行的條件,鄭和為什么要下西洋?"這樣的問題結論不是唯一的,只要合乎情理就可以,這樣可以開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在講授世界史《日本明治維新》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日本明治維新與我國的戊戌變法相比,在背景和內容方面有何相同之處?為什么二者結果不同?(2)明治維新對日本最顯著的影響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影響?(3)日本的明治維新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思考、討論、總結、發言,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總結能力,突出了史鑒功能,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4]
“授之以漁”是教師永恒的追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獲取新知,例如: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迄今為止遭受的最為嚴重的浩劫,也是世界史部分的重要內容,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引領學生以提綱的形式從原因、時間、導火線、開始標志、交戰雙方、主要戰場、主要戰役、結果、性質、影響等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了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讓學生參考一戰的學習提綱自己進行學習歸納,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然后我要求學生對兩次世界大戰進行對比,最后得出結論:戰爭是殘酷的,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等共識。這樣就使學生能從現象的分析上升到對本質的認識,學會了對同一類問題的歸納、總結,學會了學習。[5]
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漸進過程,也是一個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演變過程。只有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才有可能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互動。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以學生發展為目的,注意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的實際,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古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方法指導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自主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下水去游泳或拿著魚桿釣魚,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生在自己自主的活動中不但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在不斷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實踐中發展――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培養了自己的獨創精神和能力。學習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教師要隨時隨地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心理變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新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最快最好地掌握新的學習方法,促進知識的強化和鞏固。[6]
總之,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泵總€人只要具有創新精神,都有可能成功。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能大膽更新教育觀念,大膽改革教學方法,注意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就能成為創新型教師,就能為培養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