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王勇
(西峽縣中等職業學校,河南 南陽 474550)
“工匠精神”,近年來已成為職教人耳熟能詳的名詞,“工匠精神”之所以被廣泛關注并探討,因為它不僅是一種職業追求,也是引領職業教育的教改方向,更是解決職業教育有效對接“創新驅動”中職人才培養模式這一發展戰略的突破點。“工匠精神”有效培養路徑也是我國目前解決中職教育尷尬處境的立足點,為貫徹強化落實工匠精神,加強中職生工匠精神的滲透培育。筆者針對中職教育教學實踐中“工匠精神”現狀,探索反思總結了基于新時期工匠精神引領下的中職生培養路徑。
工匠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工匠”又被稱為手藝人,指的是精通某一技藝,并以該技藝作為生存手段的人。新時期的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種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一種對職業道德的遵守,一種精益求精的品質,一種追求完美的動力,一種向往卓越的創造力。工匠精神也體現和詮釋了勞動至上勞動關榮,勞動中創造發揮自我價值,并造福社會的價值觀。當然它還具有特殊中國精神的意義,也有利于“中國制造”更注重內質,“中國質造”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工匠精神又是一種道德和宏觀思維的內在體現,工匠精神注重細節的完善,成就感的取得,在這個漸進積淀的過程中,道德力量和精神堅持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又成為一種道德信念,它影響指引著大眾。總體說來,工匠精神代表著中國新時代的蓬勃發展、腳踏實地,沉穩積淀,精益求精的精神氣質。信念信仰,道德操守,耐得住寂寞的奮斗,精益求精是其內涵的核心。工匠精神契合了中國經濟發展開拓創新的新時期,有助于中國夢的推進實現。
職業學校承擔著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工作,在工匠精神大力提倡的今天,職校教育大有發揮領地,用武之地。但現實情況卻是一方面現今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多,另一方面中職教育的發展卻面臨生存危機。目前社會大環境的急功近利,技能工作者社會地位的不被重視,中職招生的困難都是制約因素。就工匠精神的培養來說,沒有系統的培育機制和專業的課程內容設置,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學嚴重脫節,理論學習和企業實踐對接不及時,職業目標的功利性和目光短視導致中職生無法理解和輕視工匠精神。面對社會環境因素中崇尚學歷輕視技能,中職教育發展處于尷尬境地,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迫在眉睫,順應時代潮流,職教人應該積極探究傳承“工匠精神”,發揚光大工匠精神,充分挖掘其內涵,貫徹中央提出的工匠精神的培養,這也是解決中職學校生存問題的關鍵點。
工匠精神代表著新時代的氣質,中職教育擔負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知行合一、敬業樂業、德藝并舉這種價值取向對中職生職業生涯發展有重大作用,滿足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中職學校只有不斷領會貫徹,發揚光大“工匠精神”,才能在危機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精神也是西方匠心精神對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職教人面對急功近利的不利環境,面對社會風氣日益浮躁,解決中職招生困難和為當地企業輸送合格人才的長遠之計。
健全的教育管理機制是落實工匠精神的保障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要求各中職學校根據教學大綱安排,自2016年開始,將《工匠精神讀本》納入新生入學德育必修課程。根據相關意見和政策,中職學校應該根據當地實際和培養目標,結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現實,對學校有整體改革和計劃,在此基礎上擬定相關的教學計劃。在處理學校整體課程教學計劃,實習教學,文化課和專業課融合教學,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德育教學滲透工匠精神等方面做出總體設計布局。要具有工匠精神培養的長效性,落實強化工匠精神和就業能力的指導。在學校領導班子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工匠精神領導小組,細化強化責任,在推進過程中不斷反饋反思總結改進。教務處做好在教學常規工作中建立完善的教師考評體系,學生考評體系,專業課教學的日常考評,定期考評,不定期考評,企業實習的考評緊密結合,文化課教學的專業特色等,抓典型大表彰促進步。學生管理處注重學生學習實習的過程化管理,在領導小組的監管下,各個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加強合作。
中職文化課教學要服務于專業課,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要以普高的語文標準,語文重難點要求學生,要求上出專業特色。例如機電專業有機電的語文特色,會計有會計的語文特色。一位語文教師在講授莫言《賣白菜》時滲透的專業特點,讓同行敬佩,深受學生歡迎,專業完美地融進文化課教學中。語文課教學中不僅教會學生知識,閱讀能力,也要注重文以載道,語文教師通過課文內容拓展延伸滲透工匠精神,通過各種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悟思考工匠精神,“聽話說話”課可由學生主持辯論工匠精神,課外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內課外閱讀課,滲透踐行工匠精神。在潛移默化中的教學實踐中,學生會受益匪淺。中職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可以通過理論指引,政策解讀,榜樣故事等讓中職學生感受工匠精神的成就感和價值所在,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演講等各種形式,領會工匠精神,并自覺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生涯規劃。
技能大賽日益受到職校的重視,無論參賽的學生和老師都認識到參賽者需要具備綜合的能力。職校生通過技能大賽提高專業素養,其實職校可以把工匠精神與技能大賽融合,在學校定時定期開展所有專業的技能大賽比拼并表彰鼓勵,讓職校生有一種專業帶來的“優越感”,并在專業中找到信心和對未來的展望。師生把技能大賽作為提升機會,作為一定時期的奮斗目標,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貫徹技能大賽于日常專業課課堂教學中,讓課堂成為傳授職校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使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大有可為,使專業課教師成為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成為職校的明星教師,職校可建立考核制度,獎懲機制,讓真正有技能有品德,能教會學生技能的教師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中發揮作用,真正貫徹工匠精神于專業課課堂教學中。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工作中甘于寂寞,摒棄驕躁,不為片面的私利忘記初心,需要精神信仰信念,這與技能大賽不謀而合。融入了工匠精神的教學,學生和老師會更加為專業努力,并享受堅持帶來的喜悅。
基于工匠精神引領下的西峽職專數控專業,就根據中職學生的學情與特點,整合了專業課程教學目標,體現了極強的專業性,又讓學生具備強烈的專業追求,并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通過課前系統分析數控專業學生必需的專業知識,職業素養,總結專業知識和職業精神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吸收消化數控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培養出專注、專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社會和當地企業反響良好。
中職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更注重將職業精神內涵融進學生學習成長中,強化滲透工匠精神,通過學生社團,手抄報,黑板報,展板,校園廣播,校園報紙,主題班會學校公眾號等介紹傳播工匠精神,同時通過談心得,演講辯論使之成為學生的內驅力。另外通過先進工匠精神視頻,工匠人物交流會,企業勞動模范講座,校園建造工匠人物雕塑,校園條幅標語,使學生耳濡目染,進一步提升對工匠精神內涵的認知。再通過日常行為規范傳達工匠精神,在學生日常管理方面,學生處約束其不文明行為,使之養成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的習慣,從小事做起,養成一絲不茍,專心致志,每一件小事做好,這也是工匠精神的行為訓練。
工匠精神的培育養成不能只靠課堂教學,必須在實際工作中職業精神才有升華為職業素養的契機,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西峽職專首先建立各專業實習基地,讓學生實際動手開展專業訓練,教師通過模擬環境,以布置任務或者項目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為目標,老師現場指導教學潛移默化中把嚴謹細心、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遞給學生。其次不斷拓展思路,著眼點放在推動校企結合模式和實效的創新上,將校企結合和培養職校生的工匠精神緊密聯系,使之發揮應有的作用。近年來西峽縣中等職業學校在學習領會工匠精神內涵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反思總結,創新校企合作理念,完善校企合作體系,大力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建立網絡視頻課堂,使校企結合更便捷及時。二是校企文化融合,把它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各種渠道和策略使企業文化進校園,和校園文化促進融合。職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滲透是培養職校學生專業素養,綜合能力的結合點,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會有精神和魅力根源,通過文化融合這個紐帶,企業的文化優勢,人才資源優勢,廣泛用于校企合作。例如引進當地一家大型企業的《弟子規與企業發展》,職業導師制等,對職校生有專業引領作用,使學習就業對接,通過專業教育的熏陶,培育工匠精神。再者通過現代學徒制培養職校生工匠精神。這種以"師帶徒"的形式,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強了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完全以社會人社會角色進入,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了更明確的認識。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在師傅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下,在徒弟學習技能過程中,更會認同"對工作一絲不茍、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總而言之,工匠精神對中職學校的生存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工匠精神契合我國社會發展經濟轉型的時代特點,職校在培育學生過程中應當與社會發展結合,以工匠精神的培育為核心,積極探索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途徑,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