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叢穎
(鎮平工藝美術中等職業學校,河南 南陽 474250)
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的開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而素描作為美術專業的基礎,也是美術專業中獨立的畫種,更是應該受到老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所以,對于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素描的發展,需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對素描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找到學習素描的切入點,讓學生找到正確的表現手法,提高素描課程教學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素描。
素描作為造型藝術,既是繪畫種類之一,也是最基本的造型形式之一。因為它是通過觀察分析,并利用樸素的造型語言表現物象形體體積、結構、空間、明暗關系的視覺藝術。而這些也正是造型藝術最基本的構成因素。所以,素描又被古今中外的許多藝術大師公認為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
隨著計算機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設計更加方便快捷,從表現手段和應用的媒介而言,現代技術的展示方法已從單純繪畫、印刷,發展為多種媒體、多種方法,多種技能的綜合表現。素描作為各科學習的基礎,既是造型能力的培養,又是造型觀念的確立,更是培養藝術設計特需的造型素質,如果素描基礎薄弱,容易形成“眼高手低”、“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的尷尬場面,只有熟練掌握了素描的表達方式,才能做到“心存目想,神領意造”,使“丘壑成于胸中,既悟發之于筆墨”,才能使設計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素描是美術專業教學中基礎的課程,學生們普遍認為基礎等于不重要,往往忽視對素描的學習。而老師對基礎素描的不重視也使得素描教學過程中頻頻出現各種問題,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學生在剛進入學校時對于素描沒有專業的認識,少數人學過素描也只是“會畫”,功底也不扎實,甚至大部分學生是素描零基礎。興趣是一切教學的源泉,或許學生們在剛學習時會感覺新鮮,但是時間久了覺得學習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難免會覺得厭煩、乏味,漸漸地就會失去興趣,大大降低學習效率。
素描教學在高職院校美術專業中占著較大的比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提升教學水平,盡力幫助學生提升專業素描能力;利用有趣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正確的指導學生認識素描的重要性。學生從對素描一竅不通到了解透徹的過程中少不了老師的指導,但是老師不科學的指導方式必然導致學生的積極性降低,學習效率下降。所以,在素描漫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科學、正確的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素描正確的認識。通過基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理論基礎,再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可以在學習到繪畫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更好的運用美術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告知美術專業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名家畫作,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充分的向同學們講解畫作的內涵,讓學生能夠在欣賞的同時,了解素描的魅力,產生好奇心,主動去更深刻的學習了解相關知識,從而讓學生們可以對畫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盡可能的改善教學模式與知識結構,在了解藝術家畫作的基礎上由淺至深的向學生們講解,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細節,一點點的激發學生的醒悟,讓學生積極自主的想要學習素描,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素描的風格多種多樣,學生在老師的講解下鑒賞名師畫作時可以總結大師們的繪畫風格,讓自己的作品不會顯得單一,缺少靈氣。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單純擺出石膏體就讓學生們照著自己看到的化,而應該要求學生們在腦海中對石膏體進行唯一移動組合,化靜為動,表達出自己的藝術情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尤其不能單純模仿教師或書本上的畫作,要走出傳統的高考模式,學習大師們作畫時流露的真情實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風格于素描本身的多種因素相結合,對學習素描產生興趣,體驗藝術特有的魅力,才能作出自己特有的畫作風格。
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在高職美術專業中,寫生的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們尋找靈感,還可以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在學校進行長期枯燥的教學,會嚴重影響學生對素描的積極性,外出寫生可以讓學生興趣高漲,在寫生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實物基礎上再創作,可以讓學生主動對所感知到的事物進行更深刻的理解探索,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素描教學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和洞察力,教師在學生繪畫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醒他們比較對象的每一個細節,把握好時間韻律,抓住最特有的部分。再依據形體結構、大體明暗、深度刻畫、進行調整四個階段針對畫面的整體美感進行不斷比較,使作品更加形象、具體。另一方面,對學生整體美感的培養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的素描水平更容易提高,為學生在設計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素描教學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從旁指導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素描學習方法;合理地為學生講解美術專業相關內容;將寫生與授課相結合,避免出現學生靈感枯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