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寶華
(貴州省湄潭縣蘭江新區,貴州 湄潭 564100)
隨文識字作為識字教學的主要形式,自從被提出,便受到廣泛關注,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效果良好。隨文識字是指依據漢字特點,充分利用課文的語境,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在文學教學中進行語言教學,在不同的具體的語境或情境中學習生字,生動靈活地理解體會字詞含義,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完成識字的教學任務。綜合現有論文,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隨文識字教學法在低學段的運用。不可否認的是,隨文識字對于好奇心強、理性思維較弱的低學段學生有極大的作用。因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語言規則差異大,在古文的學習中,更應遵循言語訓練與語言教學相互協調的原則,在文學教學中進行語言教學,重視文本進行隨文識字,達到閱讀學習目標和識字學習目標同時完成的效果。
新課標對古代文學學習的要求越來越高,針對古文語言本身特點的需要和現存古文教學法的不足,隨文識字在古文教學中應用具有必要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在“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和“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的學習任務群中具體提出了對于文言文學習的目標與內容要求。無論是高中新課標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古文學習都有明確的要求。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比重的大幅增加更體現了對古文的重視。古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文本資源,要想完成文化傳承,古文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古文中存在著大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語活用等特殊語言現象,與現代漢語的語法差異大,較少接觸古文的學生不易理解掌握,而高中《考試大綱》中規定應該掌握的常見文言實詞數量多達120多個,通過背誦來學習任務重、耗時費力,且在考試中學生不能靈活運用,背誦效果不佳。在文言文中進行識字教學,變死板的實詞虛詞表為生動靈活的運用,通過具體語境理解字詞含義,可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字詞使用的精煉準確和古代漢語語法的靈活。
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教師總是將生字詞提取出來在講解課文文本之前進行講解容易割裂文中字詞與文章語境的關系。學習古文,要將實詞虛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理解,古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數量多,不同語境字詞含義也不一定相同,離開語境去解詞不易理解,且字典義和古文語境中的具體意義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活用現象的靈活,所以將隨文識字和運用查字典的方法結合起來學習古文更容易理解字詞實際含義,如:同是“樂”這一個字,在《醉翁亭記》中出現多次,意義也有區別,“太守之樂其樂”第一個“樂”是“以……為樂”的意思,是意動用法,第二個“樂”是名詞“樂趣”的意思。教師如果能結合“樂”在句子中位置解釋“樂”的不同用法有利于學生理解“樂”字的名詞意義和名詞活用的語法,也能加深學生對太守樂人之樂,與民同樂的特點。通過隨文識字在語境中理解詞義來加深對古文的理解,能使古文教學效果整體得到提升。
隨文識字是一種寓識字于閱讀教學之中的教學方法,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逐漸掌握在句子語境中猜測字義、聯系上下文理解字義的古文閱讀方法,同時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從應試的角度看,考試中的文言文閱讀不會出現已經學習過的古文,學生甚至很難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通過背誦的實詞含義去套答案而不理解文章很難答對翻譯題和理解題,只有掌握了古文閱讀的方法,培養一定的古文閱讀語感,在考試中才能讀懂文章,翻譯準確,拿到分數。掌握古文閱讀的方法,學生可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在學生自由主動地進行廣泛閱讀后,更能提高古文閱讀水平,形成一種古文學習的良性循環。
通過文言文隨文識字的教學,變死記硬背式的古文學習為學生積極主動的閱讀,有利于改變學生因讀不懂“不知所云”而討厭學習古文的現象。通過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意進行隨文識字的引導,學生課堂日積月累進行隨文識字的練習,逐步掌握閱讀方法,也可以增強學生對古文的閱讀興趣。教師組織學生運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自由選擇作品進行課外閱讀,課內進行閱讀體驗的交流分享,學生逐漸獲得自主閱讀古文的成就感和廣泛閱讀的動力,提升自己對古代文學作品閱讀的興趣。在古文教學中教師運用隨文識字教學方法,結合不同語句在語境中學習字詞含義,通過分析具體句式了解古文語法,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古文內容,進而感受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各種豐富情感,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喚醒學生作為中國人對中國古老傳統文字的熱愛。
隨文識字在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廣泛,其對識字教學及閱讀教學的作用毋庸置疑,文言文教學更離不開隨文識字的方法,文言文教學中運用隨文識字可促進學生對古文字詞及文意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掌握古文閱讀方法,形成古文閱讀語感,激發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