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河北省衡水市前進小學,河北 衡水 053000)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對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語文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徑,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還要重視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從而在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的同時,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促進我國教育事業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更好地融入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首先應從教材入手,根據課文知識設計更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尋找傳統文化與語文教材的切合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加深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最后,升華文化內涵,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不斷學習中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領悟我國歷史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女媧補天》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步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第一,準確導入本節課的基礎知識,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生詞僻句,提高學習效果。第二,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課文朗誦,并對文章進行總結與概括,熟知故事始末,感悟女媧精神。第三,根據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在課文講解過程中,融合其他的傳統文化知識,以故事為引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更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同時在《女媧補天》這篇課文學習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講解更多我國的神話故事如“夸父追日”、“精衛填?!钡?,深入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讓他們對課文的學習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對神話故事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能力,從而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更好融合。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小學校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并引導學生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結合生活元素,提高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趣味性,從而在拓展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我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有趣的漢字》這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講解我國文字的由來以及發展歷程,讓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產生興趣。其次,引導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學習,掌握生詞生句,為本節課更好的學習奠定基礎。再次,利用語言引導,如:“同學們日生生活中經常會看書、寫字、讀報,這些都離不開漢字,那么你們對我國的漢字有更多的了解嗎?”并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我國傳統漢字的圖片,如:甲骨文、楷書、行書、草書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最后,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積極肯定的評價,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漢字是生活中的元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國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都離不開漢字,因而學習起來并不陌生,通過教師對我國漢字的進一步剖析,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漢字的掌握能力,了解我國漢字的發展經過,還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與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現階段,情景教學是小學教育過程中最常見的教學手段,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途徑。例如:在學習《景陽岡》這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武松打虎”的相關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根據教材內容,以“景陽岡”故事發展為設計背景,設置一段情景短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后,在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的同時,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四大名著,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從而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樹立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推動我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程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傳承我國的歷史文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促進課堂與課外的有效融合,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提高傳統文化滲透能力,從而在增強小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我國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