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紅敏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大關鎮第一小學,貴州 畢節 551500)
幫助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培養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幫助小學生打好語文學習基礎、開闊眼界的重要方式。與一般的學生而言,這個農村小學生群體需要教師予以更多的關注,進行更好的引導。大多農村小學生只與爺爺奶奶,或父母中的一方在一起生活,盡管物質生活上能夠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在如何培養閱讀習慣,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方面,還缺乏一定的引導。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能夠充分利用周邊資源,并運用靈活的教育方式,使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尤其要注重對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引導,要使閱讀能夠更好的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并使其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幫助其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發展。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固定課堂知識,并開拓自己的眼界,使自身的知識面得到拓展。自主閱讀習慣的養成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更能夠幫助學生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發展,提升文化修養,促進全面發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情況并不樂觀。農村中高年級學生大多是由父母其中一方、祖輩或者他人照料,甚至無人照料的農村兒童組成。與城市的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相比,農村小學生由于缺乏更好的照料,在學習進步方面面臨著更多的阻礙,遑論自主閱讀習慣的養成。盡管部分農村設置了“農家書屋”,但其中主要以農業技術類書籍為主,主要為農業服務,其次是社科、文學類書籍,兒童讀物僅僅只占了極少的一部分。兒童類圖書較低的數量,難以滿足大量的農村學生的閱讀需求,對農村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難以起到推動作用。此外,由于大部分農村地區教師數量較少,教師主要忙于教學,而無暇顧及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在實際的閱讀情況中,學生難免會遇到挑選圖書以及理解書中內容的問題,教師引導的缺位,極易使學生的閱讀活動陷入各種困境之中,給學生帶來挫敗感,難以達到優質的閱讀效果,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于是否擁有良好的閱讀環境。受家庭情況的影響,大部分農村小學生在家中難以擁有良好的閱讀環境,再加上父母為生計奔波也極少會注意到孩子的其他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盡可能的彌補家庭氛圍在農村小學生閱讀習慣養成中的缺失,努力為農村小學生塑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立圖書角,用書籍共享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寬自身的閱讀面。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立專門的閱讀時間,使學生能夠自由的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教師還可以定期舉行讀書分享會,使同學們在會中就自己所閱讀的圖書與大家分享自身的體會,交流閱讀的心得,盡可能的調動學生對閱讀的熱情,使讀書這一行為逐漸成為學生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自主閱讀習慣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便能養成的,教師要盡可能的利用周邊的資源,為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幫助他們體會閱讀的樂趣,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使閱讀一事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習慣。
閱讀本身就是一項極具枯燥性的活動,倘若教師一味地讓學生對文字、語言進行閱讀,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對此,農村老師在激發學生自主閱讀興趣的過程中,要學會打破文字的限制,引導學生在閱讀之后參與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比如,在讀完《一百條裙子》以后,通過與美術課相鏈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設計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那條“裙子”喚起學生追求美好的愿望。再讓學生動手做一做自己設計的“裙子”讓學生明白在追夢的道路上需要付出和堅持,同時也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了閱讀的興趣。閱讀《青鳥》時先師生集中精讀《青鳥》,教師上好《青鳥》閱讀推薦課、指導交流課。再在階段末開展“曬曬我身邊的幸福”主題實踐活動,尋找身邊的幸福,拍攝身邊的幸福照,在班級內粘貼,開展感恩教育。與生活對接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農村中高年級小學生而言,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一方面能夠幫助他們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擁有更多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他們能從中開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教師不僅要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幫助學生獲取閱讀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閱讀環境。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長時間的教育引導,才能幫助學生盡可能的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主體,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去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農村中高年級小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