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智慧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安字鎮中心校,吉林 松原 131400)
在學校教育中,基礎教材始終是從事課程教學活動中無可替代的主要依據。“過去教科書是課程活動的全部內容,如今社會生活則是課程活動的教科書。”這就是說,在現代化新形勢下,無論哪個學段還是哪類學科,基礎教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課程教學和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正因為如此,“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快速地進入了教育“公眾號”大視野,而且成為廣大師生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形成了一種無可逆轉的強烈發展態勢。“教無定法,卻有章法。”就小學語文學科來說,如何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力度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主要就如下幾個方面,試對此做出簡要性闡述。
就語文學科來說,基礎教材中的“例子”都是一些經典和精髓作品。然而不難發現,其中都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存在“空白現象”。語文教師善于抓住這些進行“補白”,就能從二次開發(又叫深度挖掘)中獲取更為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深化理解和感悟,而且有利于逐步培養他們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和利用能力。以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為例。這是一首描寫“童真童趣”的清新奇麗小詩。后兩句寫道:“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是蝴蝶直接飛入菜花田里就找不到了,還是在“菜花黃”的映照下不易發現呢?這就是“空白現象”之一。積極開展藝術性“補白”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情趣,而且有利于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與深化。
作為母語學科和一門基礎應用型學科,語文學科盡管具有相應的獨立性,它卻與其他多類學科之間有著難以割裂的緊密聯系。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多向聯系和整合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豐富課程內涵,拓展學習視野,增加教學厚度,而且能夠從潛移默化中取得不容忽視的“1+1>2”效益和不斷放大的良好效應。以《秦兵馬俑》為例。秦為什么要制作如此浩大的歷史工程呢?它有什么重大意義和作用呢?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向小學生形象生動地講述了“秦滅六國,首次統一,開創封建旅程”的歷史知識,并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教學,把之與“漢兵馬俑”進行對比,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強秦的威武與輝煌,更加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偉大力量。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無論何時何地,語文知識及其教學活動始終離不開生活元素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而且有利于暢通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活水源頭”。以《索溪峪的“野”》為例。這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融合的贊美詩篇。不僅語言活潑輕快、生動形象,而且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雖然小學生沒有親歷索溪峪境地,但是游山玩水的經驗和體會還是比較豐富的。正因為如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讓大家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形式,興致勃勃地談論了生活經驗和實際認知,在課文學習和課程資源開發上收獲了“雙贏”效果。
無論基礎教材還是課外讀物,“其人其事、其情其物、其景其象”對小學生來說,不僅具有難以跨越的“時空跨越感”,如“狼牙山五壯士”“圓明園的毀滅”以及眾多歷史人物,而且還有他們無法感知的“遙遠環境”,如“太空生活趣事多”“恐龍的滅絕”“東方之珠”“尊嚴”等。有鑒于此,如果依然采取“用普通話套講八股文”的常用模式,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與之相應的是,教師善于借助現代教育技術,以“圖文并茂、音像和諧、儲備海量、動靜自如”的獨特優勢,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化靜態為動態,化遙遠為近視,為小學生提供不可多得的“視聽盛宴”,非常有利于在善教樂學中觸摸重點、突破難點,拓展深廣厚度,這種教學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兒童的智慧多出自手指尖上。”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師要認真把握并充分利用小學生“求趣、求新、求異、求動”的性格心理,善于開展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既可增強他們的“手口腦”互動能力,又能培養他們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將相和》為例。在教學結束后,筆者引導開展課本劇小組表演活動。其中一組兩個男生都想扮演“藺相如”,乙生被迫放棄卻心猶不服。在表演過程中,當觀眾贊揚“藺相如”深明大義之時,“廉頗”拋開原詞,即興發問:“如果沒有我負荊請罪,你又不主動向我解釋,趙國的利益究竟怎么辦?你這是什么‘深明大義’?”這出“將相和”經典戲雖然演“砸”了,令人驚喜的是,難道這不是一種生成性課程資源嗎?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和方法顯然絕不止于此。我們只要善于以“藝術補白”“知識整合”“生活鏈接”“科技汲取”“學生體驗”為抓手,就定能贏得令人期待的實質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