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東
(遼寧省 盤錦市 大洼區新開學校,遼寧 盤錦 124204)
隨著我國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育部對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小學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工作得到了積極拓展,教學水平不斷增強。小學音樂欣賞課作為小學生日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待音樂的審美能力。
小學音樂教材是一套非常優秀的音樂教材,這本教材配備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磁帶、CD、課件,對于教師來說非常便捷,也容易備課;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從多角度學習音樂知識,體驗音樂價值與魅力。小學音樂教材非常注重實用性和創新性,教材語言文字帶有文學色彩與情感性,將音樂與對話聯系在一起,讓教材變得更具活力,讓音樂理論知識相互交流,在每個單元的導言中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基本特點,將樂趣滲透在理論知識介紹和相應的音樂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小學音樂欣賞課的主要價值在于提高小學生的音樂審美標準,在音樂教學中利用欣賞的方式,多聽,多品味音樂中的美感,讓小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和正確的音樂審美能力,營造一種良好的音樂環境,讓音樂教育的開展變得更加順利。音樂審美教育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價值的提升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現代小學教育與學生學習的一個全新發展需求,對推行素質教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小學音樂欣賞課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讓學生感受和鑒賞音樂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緒和情感;(2) 讓學生感受和鑒賞音樂作品中蘊含的音樂風格和歸屬流派;(3)讓學生感受和鑒賞音樂作品中的不同體裁與形式。從音樂教材來看,例如小學音樂第六冊教材中,第一單元春天的歌,第一課時首先聽《嘀哩嘀哩》,然后唱《春天的小河》,拓展是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在聽的環境中就播放歡快和有趣的歌曲《嘀哩嘀哩》,營造好音樂欣賞課的環境與氛圍;接著,再一起唱《春天的小河》,讓大家參與到一起演唱的愉快氛圍,體會其中的樂趣。
現代化的教學要求,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能力和學生自我的學習標準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引導學生提高自我欣賞標準、提高欣賞細節,可以幫助小學生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體驗性地欣賞音樂細節,就是投入感情去理解和聆聽音樂中包含的情感,并通過這種方式,將人的情感與音樂相互結合。例如音樂欣賞課(六年級)的《紫竹調》,老師在上課時首先向學生說明:“今天學習音樂課前要先聽一段美妙的音樂。”在《紫竹調》音樂播放完成后,教師點擊PPT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們猜猜剛才的歌曲中都應用了哪些樂器,都是運用哪些樂器來完成這首曲子的,學生們還可以提出問題,討論聽完這首樂曲的感受。最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在音樂中尋找一種情感,把人的情感與音樂結合在一起,感受音樂所要傳達給人們的情感傾向。這一階段,讓學生對樂曲有了內在的情感上的共鳴。
要注重學生自我的學習能力,通過音樂欣賞的細節培養,從正確的途徑改進學生的音樂價值取向,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指導學生正確地去聽,用心去聽、去理解,帶著感情去聽,豐富學生的自我素養與欣賞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激發學生自我的創造力和學習動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自我態度的引導,讓學生的興趣集中在學習音樂知識和欣賞能力上。例如音樂欣賞課四年級《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前一段深情的音樂可以讓學生進入一種真實的情境,去感受大海與故鄉之間的感覺;后一段激情一些的音樂節奏可以讓學生形象地感受這首歌的真實魅力,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環境中,要加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豐富教學的多維度體驗,讓學生親身體驗,視聽說三維一體。視覺欣賞是要讓學生觀看到樂譜和圖畫,一邊聽音樂一邊觀察提升學習能力;語言欣賞是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去唱,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擁有了對音樂的外在感知和內在感受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詳細介紹作者的創作意圖、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變化,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鼓勵學生有獨立的感受和自己的見解。這一階段,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及獨立思維。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興趣與具體教學的要求,根據小學音樂欣賞課的學習標準,創新教學策略,滿足小學生的學習要求,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