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蓉
(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特殊教育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6250)
對于殘障兒童來講,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是很必要的,但必須應考慮其身心特點,立足于殘障兒童的天性與特征,創設最適合于殘障兒童的學習情境,促進特殊兒童智力的成長與發展。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特殊教育學校從事多年的特教工作所積累的經驗,就情境創設的策略談幾點體會。
綜觀我校,所招收學生的殘障程度越來越嚴重,殘障類型也呈現多樣化,包括了智障、腦癱、自閉癥、多重障礙等。學生的現有智力水平較低,認知能力較差,很難有教學質量一說。教育扶貧要求“一個也不能少”,我們特教教師必須義無反顧的承擔起這一重任。眾所周知,情境的創設可以促進學生各方面智能整體發展,對兒童的知識、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產生影響。在培智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創設“親、助、和”的師生人際情境和“美、智、趣”的學習情境來縮短學生與教師、與同伴、與教材之間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啟迪者、激勵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補償功能缺陷,開發潛在技能,促使殘障學生以最佳的情緒狀態,自動參與、主動投入,獲得自我的發展。我校曾請一名在張家口市頗有名氣的特教專家來校執教“快樂生活?生活數學”《認識0和10》一課后,大有頓開茅塞之感。在個別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針對智障學生的身心特點,專家設計了一個“小貓釣魚”的游戲情境。具體做法是,教師將課桌圍成一個“口”字框作為“池塘”,學生在外圍扮演“小貓”。教師根據學生的動作協調性和肢體功能發展情況,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長短、粗細的釣竿,設計了磁鐵、釣鉤等不同形式的“魚鉤”,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釣魚”比賽,最后通過填寫一張統計表,看看誰釣的“魚”多。為了確保其中一名學生釣不到魚,從而引出“0”這一新知,教師在這名學生的釣竿上做了一番手腳,將這位學生釣竿上的磁鐵“魚鉤”換成了沒有磁性的塑料積木。可想而知,任憑這位同學如何努力,他也不會釣上任何一條魚來,從而順理成章地“生成”了教師的教學資源。當然其中也有失敗的資源。這種充滿挑戰與趣味性的情境,既是對學生“認識1~9的數字”這一知識的復習與鞏固,也是“統計”這一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濡染,更是對學習新知的鋪墊與導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活動等形式,可以幫助智障學生進行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相結合的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實現意志與毅力等心理品質培養和數理知識與方法的習得,讓他們在趣味激勵、情感驅動下,在“踐行”中“善思”,從“樂學”中“多識”。
對特教學生而言,聾、聾啞、聽力障礙、聽力殘疾癥狀是一樣的,都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耳聽力喪失或聽覺障礙,聽不到或聽不真周圍環境的聲音,從而不能進行正常語言交往活動。其中的聽障學生,由于聽不見而導致無法聽到和辨別語言,以致失去了模仿學習的可能性,錯過了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最終失去了“說”的能力,既我們所說的“十聾九啞”。對此,如何讓聽障學生也能體驗“有聲有色”的課堂教學情境,是我們特教老師需要探究的問題。筆者在為聽障學生教學《聲音》一課時,先利用信息技術將春雷“轟隆隆”、春雨“嘩啦啦”、小鳥“啾啾啾”、青蛙“呱呱呱”、小朋友“哈哈哈”等視頻剪輯成一段課件,營造“春在身邊,春在眼前”的情境,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春雨在傘面上跳動、柳枝在春風中擺動、蜜蜂的翅膀振動、小鳥的尖喙翕動、青蛙的聲囊鼓動等動感細節,將聽障學生視覺的體驗轉換成聽覺的想象,從而獲得了對“春天”這一意境的生動感知和豐富體驗。
從醫學角度分析,視障學生的視力損失或視野縮小,導致他們對事物的整體形象把握存在天生的缺陷,只能根據感受和體驗進行自我理解與解讀,難免會出現讓我們嘀笑皆非的錯誤。我們特教老師都觀摩過沙利文老師教海倫?凱勒拼寫“水”這一簡單單詞的艱辛過程,由此可見對于視障學生特別是先天全盲的學生來說,色彩、明暗、光澤、狀態、品質等概念都是比較抽象的。教育學認為:學校里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養,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要培養兒童對詞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使學生像對待音樂那樣對待詩詞,珍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美。那么,如何培養視障學生的語言素養、提高語言敏感度,讓其“珍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美”呢?這就需要老師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結合視障學生身心結構中的已有經驗,通過經驗的重組和改造,讓學生貼近生活的情境,通過親身經歷獲得的經驗,結合真實的內心情感體驗而實現對詞語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例如筆者觀摩一位名師在為視障學生教學《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課,感受特別深刻。這位名師為了讓視障學生理解“潔白、晶瑩、秀挺、深沉、艱辛、堅定、自信”等詞語,把孩子們從課堂中帶到了學校的假山旁,讓他們觸摸假山的巖石和從巖石縫隙里生長出來的花草和小樹。在孩子們觸摸的同時,老師深情地朗讀:“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中,欣賞、感受、體驗、品味和領悟,雖然不一定能“說得出”這些詞語的具體含義,但他們“體驗到”并“意會到”這些詞語的情感、溫度、色彩和分量,進入了孩子們心中所想象中境界和狀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特殊教育領域內,雖然學生的殘障類型和程度為教學情境的創設帶來了諸多不便與缺憾,但是只要我們教師善于創設與學生身心特點相適切的教學情境,并巧妙規避殘障兒童的身心缺陷,讓特殊兒童自覺、主動地進入富有美感的、充滿智慧的、洋溢童趣的情境,從而使他們能夠得以自由成長、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