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
(重慶市巫山縣大昌小學,重慶 巫山 404707)
在我國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尤其是對于小學教學而言,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較高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加大力度提高閱讀教學水平。但眾所周知教學都是分階段的,零基礎的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就去學高階段的閱讀內容。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特有的教學特點,一旦使用的教學方法不當,就會嚴重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與提高。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為例,在結合了當前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找到能夠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教學方法。
對具體的教學實踐分析可知,很多教師在為小學生選擇閱讀材料時往往忽略了小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經常以成人的角度來看待、影響學生,未能設身處地地去幫助小學生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發展的閱讀教材,導致很多學生對接觸到的內容產生疑惑;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在進行中段閱讀教學時,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語言也過于成人化,導致學生只能夠較為被動地去接受“教師的觀點”,無法產生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既不利于“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推行,更加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更別提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了。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還很小,即使是中段年級的學生也還是未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常會在課堂上出現溜號的情況。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小學語文教師為了有效吸引學生對閱讀教學的注意力應該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之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過于單一化,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忽略了學生的看法,只是想將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自然對閱讀教學興趣平平,不但課堂注意力難以集中,長久下去還會導致學生對閱讀教學產生排斥心理。
1.讀文章
對于閱讀而言,讀文章是基礎,而且讀也是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有效培養的基礎。對此,教師在小學閱讀中,應該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課文,把文章讀順、讀懂。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充分理解了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產生各自的人生感悟。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糾正學生的錯誤,注意停頓和語句的重音,讓學生能夠流暢地閱讀段落和文字。
2.懂文章
除了寫文章之外,對閱讀教學而言至關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懂文章。由于教師錯誤的觀念,很多小學生的文章分析能力相對較低,很多時候都是教師帶著學生進行所謂的“分析文章”,但實際上都是教師自己的看法。因此為了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要加大力度培養學生對文章行文脈絡的梳理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將文章分為幾個部分,交給不同的小組來進行研究,教師積極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各段的段意,以及句與句之間的關系。這樣既能夠提升教學效率,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文章分析能力,為之后的高段閱讀教學奠定基礎。
根據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學”的教育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系統地閱讀和體悟文章思想感情,更要照顧到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獨特個性,通過組織一些趣味活動讓不同的個體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閱讀教學雖然看起來是讓學生讀文章,但其實質卻是一種學生的再創造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愿意去思考、愿意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的特殊性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手段,以此來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中《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文章時,由于整篇文章的內容就是一首歌,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就可以以這首歌為切入點,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來播放這首歌的MV,通過動畫畫面來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動人的旋律中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
再如學習古詩《塞下曲》時,教師可以先對整首詩進行簡單地介紹,然后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問道:“如果大家是將軍的士兵,看到這樣的場景,大家會有什么感受呢?”針對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與戰爭、邊塞有關的短片播放給學生們觀看,這樣學生就可以走到情境之中,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最后,教師再讓學生有感情地將自己的感受朗讀出來。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與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綜上所述,為了切實解決當前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文章從培養學生讀+懂能力以及創新教學方法兩個角度展開了研究,希望能夠讓小學生在更有活力、更輕松的教學環境中進行閱讀學習,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教學習慣,為之后的高段閱讀教學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