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平
(云南省丘北縣八道哨中學,云南 丘北 663200)
初中階段的美術,對于中學生認識藝術、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藝術鑒賞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當前的美術教學現狀并不樂觀,本文簡單探討了初中美術教學現狀及其提升教學質量的相關措施。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都默認美術學科劃分為“非主科”,當然這其中太多因素摻雜其中。但是,美術學科不受重視卻成為不爭的事實,這種觀念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初中美術的教學質量。
初中美術“非主學科”,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師資力量薄弱,很多教師并非“科班”出身,都是學校內部轉行的教師。專科教師的缺失,很難保障高質量的教學水準。
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時間應用在主學科上,對于初中美術教學研究不夠重視,長此以往,造成初中美術教師幾乎沒有太多的機會去溝通、交流,自身的教學水平難以得到提升。
對于美術而言,有著太多的重要事件需要學生記錄,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生了何事?倘若教師只是單純地照本宣科,學生往往會感覺枯燥、乏味,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往往不盡如人意。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甚至家長都普遍認為美術課的學習并不重要。其實事實并非如此,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只有充分了解國家的美術,才能樹立正確的藝術鑒賞,這也是當今社會所需求的人才標準之一,并且美術這門學科并非孤立存在的,比如美術中包含了太多的事件、人物、時間、地點,這些知識點不但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對學生的寫作、語文知識積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如此,藝術作為文明古國之一,在長達五千年的美術長河中,有著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藝術人物,他們或是為了藝術世界拋頭顱、灑熱血,或是為藝術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些美術故事、個人傳奇對于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重要意義。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于美術的認知,這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生學習的源泉。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留意學生的興趣愛好,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融入到學生中去,獲取學生當前階段的思想、情感、工作能力等多方面。教師將這些信息加以分析,從而能夠更加清晰的理解學生的個性,這對于激發學生個性化思維有著重要意義。美術只是前人對于事件的記錄,這當中不免摻雜著不少個人情感,很多相同事件美術家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個性化思維,激發學生對于美術事件的不同見解。以往的傳統教學,美術課只是教師單純地向學生“輸出”知識,學生記錄就可以了,這種模式下不僅教師是心力憔悴,學生也往往感覺課程枯燥乏味,毫無興致可言,也就無從談起個性化學習了。為適應課改需求,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首先應深入研究教材、創新探索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方面得到協同發展,打破應試教育的弊端。為激發學生個性思維,教師可定期組織各類美術小組,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比如組織美術題材的知識競賽,讓學生在競爭中鞏固、增長美術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團隊意識。
很多學生都存在偏科現象,某些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其實就是因為學生對于這門學科感興趣。美術教學也是如此,學生對于美術有了興趣,就會持之以恒地專心學習,自然能夠快速提高學習的效果。倘若學生沒有興趣,那一般都會感到美術學科枯燥乏味,上課都昏昏欲睡,更不用想課下能自主學習了。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多問、多答,同時,學生學習最高興的事情莫過于老師的認可,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抓住時機對于學生多一些表揚、鼓勵,讓學生的付出得到回報。其次,要做到尊重學生。每個學生因成長環境的影響自身能力有所差別,教師不應只是單純按學習的好壞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學習的意義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樂趣所在。
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保問題難易結合,且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入難的原則。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當中,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引導和幫助,使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并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互動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方式,如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且讓每個小組先展開知識的討論,之后再進行組間討論,然后由教師作最終總結。
開展美術活動比賽是讓學生重視美術活動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對于各類較為新穎的課程,通常這類美術活動的比賽會在周邊學校間舉辦,這種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美術課堂中。為了強化教學效果,在學校的日常授課過程中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美術活動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全方面考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的狀態會與教師的授課水平和模式有深入聯系,所以學校方面也可以按照學生的表現對教師的個人素質和能力進行評判,從而通過對學生的探究促進教師更好地推行新型的美術教學模式,實現對教師教學素質的有效強化。
總之,通過美術課程上的視覺與聽覺上的沖擊,培養學生自覺創新的意識,為我國初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增添更為豐富的創新意識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