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福
(永嘉縣上塘峙口小學,浙江 永嘉 325100)
我國工業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東南沿海地區涌入大量城市務工人員。城市流入人口包括務工人員以及其隨遷子女。隨遷子女可在當地就近入學,享受同等教育資源。國家提倡為學生“減負”,小學低段年級下午三點半放學,高段四點半放學,旨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課后有充裕的時間全面發展學生素養。然而企業普遍在五點半以后下班,也沒有祖輩或者保姆幫忙,這導致子女放學以后無家長接送,也無人照顧,更無從發展子女素質。要落實子女課后管理和教育這兩大任務對于家長是個大難題。
這兩三個小時的“管理真空期”如何解決?于是各式各樣的課外輔導機構應運而生。課外輔導機構是逐利的,因此存在收費高、無證經營、管理混亂以及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等情況,子女在這些輔導機構不加重家長經濟負擔,也不利于子女身心發展。基于這樣的矛盾,社區學校以有組織、正規、非盈利的性質介入,“四點半課堂”逐漸在城市中推行開。首先供給學生安全的教育場所,可以在這個期間完成課后作業,也可以借這段時間學習拓展性課程發展自身素質。
“四點半課堂”是學生放學后,家長下班之前為保證學生安全,社區學校開設的安全教育場所。“四點半課堂”是關愛兒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場所,應更加偏重興趣培養和陶冶情操而非知識傳授。一般分為兩個不同功能區:學習區和活動區。
“學習區”的學生主要集中在教室內,專門教師管理下,自主完成家庭作業、進行課外閱讀等學習活動。在時間分配上,可以隨學生自由如先完成課后作業還是先閱讀課外書籍,但是必須設置一定的規章制度,師生共同遵循制度,給學生提供適合學習的環境和愛惜公共財物。在基礎設施提供上:由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補充大量課外知識,豐富視野,因此社區學校盡量提供提供閱覽室和面向學生的社區圖書館。圖書館中的書籍建議適合兒童閱讀不必過于成人化,難度宜淺不宜生澀,廣度宜廣不宜過于專業。應該有一定的借閱和歸整制度,便于學習區管理。
“活動區”分為露天場合和室內兩個區域,露天場合適合體藝活動,室內場合適合其他文娛活動。“活動區”可以開展一些主題活動,如趣味運動會、藝術節活動、愛國愛家熏陶、公共安全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文藝鑒賞、手工制作、職業體驗等。活動的展開需要提前準備和精心安排,需要借助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不必每天必須展開,適時舉行,陶冶情操。在平時活動區可放開讓學生自由活動,若有需要器材可讓學生自由申領。在展開自由活動時,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安全和活動秩序,器材需要專人管理。學生對器材的申領和歸還也需要遵循規章制度,便于物資管理。案例展示:
《有趣的雞蛋》主題活動
主題一 蛋殼小制作
1.教師切入主題,引發思考:雞蛋可以怎樣玩?
2.學生分組思考、討論、交流、匯報。
3.討論:我們怎樣來改造一枚不起眼的雞蛋?
4.教師指導學生制作空蛋殼。
5.小組內交流:磕好雞蛋,清洗雞蛋的方法,蛋殼雕刻以及做造型的方法,做彩蛋的竅門。
6.展示學生一些精美的蛋雕作品、蛋殼彩繪。
主題二 摔不壞的雞蛋
1.提出問題 教師手拿一枚雞蛋,突然撒手,雞蛋落地,引出本次實踐活動的研究課題——如何讓雞蛋從一定高度下落而不破碎。
2.小組合作開展活動。每組派出一個代表上高臺投放雞蛋。
3.改良設計后,總結經驗,教師給予鼓勵。
通過上述“玩雞蛋”的案例,學生在社區學校利用課余時間嘗試雞蛋的各種玩法、動手制作蛋殼作品,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意識,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趣味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通過活動,學生動手實踐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交流分享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習應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嘗試動手、動腦實踐活動,科技實踐的參與能力,創新意識都得到全面提高。
“四點半課堂”的推行不久,還處于摸索狀態,難免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四點半課堂”是一個免費的社區學校服務項目,屬于非營利性機構。一個機構長期良好的運轉需要一定的經費,如基礎設施的購置:閱覽室、教室的課桌椅設備,社區圖書館的課外書籍、體藝活動器材、場地布置以及其他配套硬件設施;水電費、輔導老師工資開出等日常運營經費。而這些經費的來源不能光依靠社會慈善機構或者政府的支持,家長也應該負擔基本運營費用。
“四點半課堂”需要給學生提供“學習區”和“活動區”,按照課堂規模的大小,需要的場地大小要求也不一樣,單單是某個人家庭無法滿足如此的場地要求,如果是小規模的,可以去居委會辦公樓、村民中心、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等公共場所安排這樣的一個場地。如果規模較大,則可以借用公辦學校進行各類活動,既安全又正規。另外,師資來源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穩定、不專業的師資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若是小規模的“四點半課堂”可以派少年宮或者公辦學校的老師輪流值班管理。若是規模較大的課堂則可以提前安排較多專業教師進行輪值,定期開展活動。
“四點半課堂”是大量雙職工無法兼顧工作和孩子的兩難問題下產生的服務家長和孩子的一種方式,既可以確保孩子的安全、也可以在“減負”的前提下發展孩子的素養,不失為一種社區教育中一種良好的嘗試。“四點半課堂”是孩子、家長和社區三方共建的和諧體,其中社區擔負了非常大的安全責任。只有三方合力,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更好的推行“四點半課堂”的落實,解決隨遷子女放學早,家長無法接送、沒有時間陪孩子開展素養培養、放學后安全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