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丹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煎茶鋪鎮第一小學,河北 廊坊 065700)
傳統的作文教學向來是“學生作文教師改”,學生的學習活動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給教師就了事。教師發下作文后,大多數學生僅是看看分數,并不重視教師的評語,學生缺乏積極性,忽視自己在學習上的主體性。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把批改這一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整個作文活動中,樹立批改意識,培養寫作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徹底改變作文教學的被動局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教師必須徹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學觀念,勇于創新,變教師為主的批改形式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批改形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批改作文的主人。這對學生主體性的確立,對學生主動接受作文并提高寫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一、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其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激發自改的興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首先介紹一些相關的成功人物及其事跡。如小時候不會寫文章,后來成名成家的前蘇聯作家托爾斯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由來:講古典巨著《紅樓夢》的“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同時也以歷年來修改得比較成功的學生作文為范例,培養學生“別人行,我也能行”的自信心。其次是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刺激學生的興趣。1.設立文章醫院,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前提下把一篇問題較具普遍性的文章貼在“文章醫院”欄上,讓全班同學“會診”,然后把修改意見集中到語文科代表那里進行綜合,再貼出修改稿,隨后再到我這里拿我的修改稿貼上去,看看區別在哪里。這樣一來,學生修改作文的熱情都被調動起來了,大家都想和老師比一比。2.要求學生統一配備印有修改過程的作文選,并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心中有底,有自己修改作文的沖動。3.設立名家修改專欄,讓學生體會一篇文章在名家手里是怎樣化腐朽為神奇的。4.設立自改進步獎欄和優秀評改陳列欄,及時肯定和表彰學生。鼓舞學生自改的積極性。
二、要注重讀寫的結合,在閱讀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其作文自改的能力。首先,在閱讀教學中,我經常利用課文的講讀抓詞語的比較,學習課文的寫作特點,讓學生逐步養成練字的習慣以及謀篇布局的能力,懂得一些寫作的知識。諸如怎樣圍繞一個中心選擇材料,怎樣處理好文章內容詳與略的關系,怎樣寫好過渡段等。作為作文自改的主體,具備一定的寫作知識是自改活動得以進行的一個基礎。其次,對教材中要求學生掌握的修改符號和專門訓練學生修改文章的內容要加以重視和運用。
三、指導學生自改作文要做到點面結合,優差兼顧,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培養學生的成功感,使學生真正變“要我作文”為“我要作文”。首先,提倡學生自改作文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放手不管。小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還比較弱,教師必須加強指導。指導時應先點后面。每次指導學生自改前,教師應先通閱學生作文,抓住典型文章進行現場修改講評,然后對本次作文自改提出具有指導性的修改意見,再讓學生分組自改。一般情況下,上自改課前,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我總是自己打印出兩至三篇較具代表性的文章發給學生。其中,一篇用于師生共同修改,讓學生明確本次作文的特點及具體的修改要求;另一篇用于學生集體討論、修改,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修改的注意事項;最后才是分組自改作文。分組自改時,一般以每小組四人為佳,每個小組的組合盡量考慮作文水平的差異和男女比例的合理搭配。我要求每個學生的作文都必須經過其他三個同學的修改,然后再由作者自己參考其他同學的修改意見自批自改,有不同見解的可以辯論,難度較大的可請教師協助解決。這樣一來,作文修改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有修改作文的動力和興趣,作文能力得到較全面的提高。其次,在作文修改課上,教師也應當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好個別的指導工作。在指導自改時,教師應做到優差兼顧。對優等生應重在提出要求,指明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對后進生則應著重方法的指導,指導要根據實際,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幾個怎么樣。
四、文章不厭百回改,有人說好的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改出來的
教師應當多鼓勵學生勤改文章,甚至可以一學期一篇文章的修改,只要每次修改都有一點進步就值得肯定。因為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學生作文的修改要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學生作文的素材主要來源于生活,“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因而作文修改的過程并不簡單地停留在文字的修整,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再觀察、再實踐,尋找下鍋的“米”,充實文章的內容。
教學實踐證明:作文不僅僅是讓學生“寫”完就了事,更重要的是“改”。只有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自改,學生的作文才會越寫越好,越改越好,作文教學才會煥發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