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竹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北果元中學,河北 保定 073200)
任何教學都是基于“問題”的教學,教學的成功源自于成功的問題設計,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句。我們教師要善于通過問題設計,讓提問架設老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所以,精心設計問題,是教學永恒的主題。因此,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為名家名篇,其中很多課題便是文章的題眼。如何以問題的形式導入新課,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如《大自然的文字》,學生讀完課題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文字是如何發(fā)源的?大自然的文字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針對《心中的鷹》這篇課文,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緊扣題中的“鷹”字,引導學生圍繞“鷹”字做文章,繼而引導同學思考文中的“鷹”指的是什 么?以這樣的提問方式有助于抓住青少年學生好奇的心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繼而再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適當答案,從而對文章有深入理解。
毋庸置疑,教學是一個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設置必要的階梯,循序漸進,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而達到拾級而上、登堂入室的最終目的。對于文章的關鍵處要抓住不放,提出一組互相連貫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認識由淺入深。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從“閱讀、理解”著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應用”為目的的基本過程,這是一個逐漸上升的過程,符合認知的規(guī)律。教學活動中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按照學生的這種認知規(guī)律來設計,閱讀理解是基礎、前提,如果要繼續(xù)深化這種理解,就必須進行辨析和探究,這種辨析和探究的主體不是教師,因此一定要具體地引導學生學習,在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前提下加深對文章的感悟應用。例如,在講解《女孩獨立》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學習完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文章進行理解和探究之后,教師可以將著眼點放在加深學生感悟和提高學生應用能力上,設置以下環(huán)節(jié):與文中的小女孩一樣,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感悟,請把你的感悟寫下來。由此可以檢驗學生在本節(jié)課上的收獲,以前面的步驟作鋪墊,結合自己的感受談體悟,才能稱得上是設計,學生才能真正形成對生活的感悟。此外,教學由淺入深的設置還需要注意一點,即教師要根據(jù)學情具體分析,隨時更改自己設計的內容。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的認知為出發(fā)點,設置符合教學實際的問題。
何為“為遷移而教”?縱向深入固然可以達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問題情景各不相同,難以完成思維方式的遷移;而如果從縱向展開,接連提出幾個情景相似的問題,則有利于學生用前一種思維形式去思考類似問題,從而達到遷移的目的,但內容的深化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若縱橫同時展開,則可以彌補兩者的 不足,達到優(yōu)化組合的效果。如針對《小桔燈》一文,教師就可以提出一連串縱橫交錯的問題。第一,小姑娘一家有幾口人?他們的家境如何?第二,小姑娘具有怎樣的性格?第三,小姑娘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性格?第四,文章為何以《小桔燈》為題?小桔燈微弱的光為什么會使作者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文章由第一個問題導入,以此為前提,使學生找到回答問題的規(guī)律,掌握這種思維方式,進而使內容進一步深入。教師抓住學生喜歡解決疑難問題的特點,指導學生多讀課文,從文中尋找答案。這不僅讓學生熟悉了課文,也潛移默化地學會了從文本中尋找答案的方法,并鍛煉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堂教學要力求透徹,講究效率,用精當?shù)膯栴}取得最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可以適當加大問題的容量,力爭做到一問多能。例如,學習<孔乙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從“人物性格的多樣性”這一角度進行突破,并適當引入“圓形人物”這一文學概念,幫助學生了解文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這既能使學生感受到劇中人物的真實性,又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在這種人際關系下劇中人物的各自行為。這不僅有助于引起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而且能 加深他們對文本深刻內涵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既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的習慣,又能使他們直接抓住文章的重點。
對于能夠突出文章中心但含義晦澀、難以理解的句子,教師應注重以此設疑,引導學生理解,使學生逐步學會從含義深刻的句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中國石拱橋>中的“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一段話,其中,加粗的詞“石拱橋”、“橋”、“拱橋”能否替換?這個長句是什么意思?教師應善于引導提問,使學生立即進入尋找答案的積極思維狀態(tài),這不僅能夠分散課文難點,還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提問顯得尤為重要。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只有那種走在發(fā)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這一思想是實現(xiàn)教學最優(yōu)化的理論依據(jù),對語文教學完全適用。因此,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為前提,認真研究教學對象,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形成良好的教學反饋信息系統(tǒng),以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