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平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廣川中心小學,河北 衡水 053511)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最終服務于生活,我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低年級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積極探索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非常關鍵,"問題情境一數學模型一解釋與應用"的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模式,根據這個模式,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創設情境,提供給學生具有開放性、生活性、現實性的信息,從而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小加法應用題"時,設計了如下生活情景:明天我們將組織全班同學到郊外進行野炊活動,你們準備帶哪些食物?需要多少錢?圍繞這一主題你能想到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背景材料中發現并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了豐富的實際生活的內容。
創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游,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如:在教學《克和千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面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如在教學完乘法后,我和學生進行了一節實踐活動課。當時我是這樣來創設情景的: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覽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時得帶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單價:面包2元;飲料3元;梨子1元;話梅2元;餅干3元;瓜子2元……讓同學們用30元去買。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親身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做一個有心人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這樣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之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樓和拐彎實際是在進行平移、旋轉的活動,從家到學校在經歷位置的變化。當學生發現書本上所敘述的數學問題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決生活問題,會讓學生感覺數學原來是那么簡單而有趣,數學的作用這么大,人們的生活原來離不開數學。
如在復習平面幾何的面積時,我選用學生熟悉或經歷的為家庭裝修所需多少費用的數學素材,如整套房間的面積是118平方米,主人要求進行基礎裝修,總裝費修用預計在4萬元,然后讓學生求出每一項裝修的明細費用。首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居住的房子原來是由幾何形體組成的,房間的每一個平面上是學生熟知的圖形。教師給出所有房間的帶有尺寸的立體、平面圖和裝修材料的單價,全班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工作。因此學生采用分工協作的方法,每一小組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最后學生一起求出裝修的明細費用。學生在整個數學活動中體會出要求墻面需要多少涂料就是在求四邊形的面積;要求做一扇門用多少材料就是在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求地面需要買多少塊磚或木板,就要根據房間地面的面積和所鋪材料的單位面積,算出所鋪材料的數量……。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充分地發揮了他們的創造性,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們體驗到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這對形成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至關重要。
學生在匯報中,把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一一展現給大家,有的組還在選材上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在選材時還可根據裝修預計費用和居住的年限,來決定買什么材質的材料等等。學生在充滿開放、自主、有序中完成學習,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現實中生活的問題,不斷形成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不僅把本節課的數學知識進行復習,還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體現素材的選擇具有數學價值,與本節課數學目標緊密聯系。教師可以按照不同年級,以主題形式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實踐機會,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進一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感悟數學的價值所在,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必要的應用技能和實踐經驗。
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決數學問題,把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容易理解。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更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數學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小學數學教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