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榮
(湖南省東安縣川巖學校,湖南 東安 425908)
近幾年,隨著中考和高考改革,語文科目在考試中的比重逐年加大。一方面是對學生閱讀能力考查增多,另一方面對學生寫作能力考查比重加大。因此,語文教學中對作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需要摒棄僵硬、呆板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對學生群體實施個性化的寫作教學引導,以此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在教育事業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進而增進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促進初中學生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實現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寫作教學中,不少學生的作文空洞無物,而這顯然是寫作的重大弊端之一。有的學生為了完成教師規定的“字數要求”,在寫作過程中胡編亂造,加入一些無中生有的事物,與實際情況嚴重背離。學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無物,是因為學生沒有對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研究。有的學生則“絮絮叨叨”,對某事、某物反復描寫,顧左右而言他,而到進入主題后,卻寥寥幾筆收場,虎頭蛇尾。在這種情況,學生的寫作不但缺乏個性,還存在邏輯錯誤、作文結構不合理、用詞不當等諸多問題。此外,在一些學生的作文中,還出現不少人云亦云的現象,寫作不夠用心,對作文主題不加思考。
初一學生是由各個小學匯集一起的,由于每個學生的教育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原因不同,在作文寫作方面呈現出層次不齊。有的書寫潦草,文面臟亂,這一問題在初一的作文其嚴重;有的由于家庭和教師的督導不夠,學生在思想意識上放任自流。甚至很多漢字被學生寫出來缺胳膊少腿,字不成形。書法練習的缺失使中國美麗的漢字讓學生寫出來丑陋不堪,令人痛心。學生在表情達意和語言表達方面差。初一是小學和初中的一個銜接階段,文筆思路沒有及時的轉變,文章缺乏吸引人的地方,缺少文采。對生活缺少觀察,寫作如記流水賬,無病呻吟,敘寫空洞、乏味。以及對文體的混淆……當然,學生在寫作文中的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學習態度、語言表達,課外閱讀、生活觀察等,都要求教師、家庭和學生個人三者相結合,才能在寫作方面的水平不斷的提升。
寫作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群體的個性寫作,其首要環節是激發出學生的寫作興趣。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們積極、自主、愉悅地進行寫作,可以說,點燃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實現高效寫作教學的必要條件。在寫作教學中,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點燃學生的寫作興趣,需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鼓勵學生寫作,對積極動筆寫作的學生,即使學生寫作水平不佳,教師都應不吝褒獎。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分析: 絕大部分小學生對教師都有依賴心理,希望教師關注到自己,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贊美。教師的鼓勵,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能幫助學生樹立寫作的自信,并將其轉化為寫作的動力。其二,設置貼合學生實際的寫作主題。初一學生認知有限,知識儲備也不夠豐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深入而細致地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會換位思考,從而設置出高度貼合學生實際的寫作主題。
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素質,平時多讀書、多寫作,可以多加強語文教學觀摩,多嘗試書寫教育教學論文,使自己成為作文教學的內行。上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校長要對語文老師多督促、多檢查,在語文學科競賽活動中,提高語文教師的積極性。
單元教學的運用讓我們可以將書本的知識連續、循序漸進地傳遞給學生,不再害怕有些知識學生吸收不了了。它將知識從整合到分散,從簡單到復雜,有重點一步一步帶領我們提高接受知識的能力。在單元教學的方式下我們一邊能夠接受單篇的知識點一邊能夠將它們與其他文章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區分開,優缺互補,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不至于學得太零散,不好記憶,沒辦法去應用。
教材為每個單元設置了寫作教學的專題,也為教師落實寫作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素材。其在編排中所滲透的“從生活中學習寫作” “從閱讀中學習寫作” “從訓練中學習寫作”的思想,也抓住了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關鍵,是對提高寫作教學效益的良好的探索和實踐,例如七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寫作主題是“寫人要抓住特點”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特征刻畫人物,體會細節描寫對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總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造成初中作文教學的不好現狀是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因素。作為七年級學生的寫作訓練,我們更傾向于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寫身邊的人或事。才能夠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才能夠有效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