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偉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溫泉鎮中心學校,貴州 遵義 563314)
前言:在古詩詞教學中,在應用關鍵詞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學技巧,并在此基礎上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還應在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不但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而且激發教學活動。此外,在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關鍵詞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得到較為豐富知識,達到知識、情感、價值觀的有效統一,同時也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進行小學古詩關鍵詞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遵循量力性教學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中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實時性更新,以此克服重復性較高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準備期間,應對關鍵詞進行深入的分析,再根據教學要求與學生性格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更換,以此設計相關活動,提升學的綜合能力。學生在此過程中,不但增加了知識儲備,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思考意識,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學習過程中自信心,提升學習效率。
小學古詩關鍵詞教學還應堅持直觀性原則,其中直觀性原則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采用不同直觀方法,讓學生通過不同感官,以此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經驗得到較好的豐富,從而形成鮮明的表象,為學生更好理解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礎[1]。
在小學古詩關鍵詞教學的過程中,啟發性原則在其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以引導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此外,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對古詩關鍵詞的理解程度,在一些情況下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續費要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思維得到有效的啟發,以此開拓學生視野。
古詩關鍵詞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關鍵詞教學是古詩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對古詩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關鍵詞教學不夠重視,一般采用逐詞逐句講解,很難使學生對古詩內容有深刻的認識,無法感受古詩中的意境之美[2]。
一些教師在教學中認識到關鍵詞在其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無法準確抓取古詩中的關鍵詞,導致無法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此外,一些教師在提取關鍵詞的過程中,忽略了古詩凝練概括的特點,將教學復雜化。
想象是感知創造新形象的一個過程,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關鍵詞提取時的困難程度,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再進行創造性的提取,以此對古詩有一個較為正確的理解,以此使學生領會到古詩之美。從而降低學習難度[3]。比如,教師在講解《江雪》一文時,講述了一個老翁在寒冷的江面上獨釣的畫面,其中“獨”字貫穿于整首詩中。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以“獨”字為中心進行想象,形象老翁釣魚時孤獨場景,通過此種想象進入到一種意境當中,以此體會老翁當時低落的心情,一種憐憫之心油然而生。
聯想法能夠以創造性思維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一些古詩中的關鍵詞在提取之后,學生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理解,這就需要采用的聯想方法。此種方法能夠使學生深入體會古詩中的情感,并且在此基礎上將此種情感具體化與生活化,以此對學生思維進行全面培養。比如,學生在學習《游子吟》時,古詩內容主要表達了母愛的偉大,學生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句的理解較為抽象,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聯想:當我們放學時,媽媽寧愿自己淋雨,也不讓我淋雨;當我饑餓時,吃著媽媽親手為我做的飯等等,當學生聯想到自己的媽媽,便會體會到母愛的偉大[4]。
圖片教學方法主要是指教師將生活中的場景通過圖片進行表達,以此將知識變為具體的事物,以此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小學教材中均配有插圖,教師需要充分運用插圖,使學生在插圖中提取一定的知識信息,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全面估測,并讓學生認真觀看插圖,能夠有效表達出關鍵詞中的一些基本含義,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使古詩情境再現,以此為古詩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國教學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傳統教學觀念得到了有效改變,在小學教學階段,古詩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為此需要教師采用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全面提升的教學質量。關鍵詞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充分體會古詩所要表達的意境,并且通過關鍵詞可對古詩的中心思想進行全方位的理解。所以,在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對關鍵詞的定位尤為重要,再通過學生不同認知發展水平與特點,以此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