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貴州省羅甸縣第四小學,貴州 黔南 550100)
新課程改革下更強調了人才培養的創新性,要求學生更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需要教師加強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設定目標、學會自我認知、學會主動探索,培養創新精神及綜合素質[1]。在農村小學中,不少留守兒童在學習自制力方面較差,容易受到手機、電視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學習精力分散。加上缺乏父母的嚴格約束,容易出現數學成績停滯不前、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新知識的情況。對于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字教育理念下必須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其懶散的學習狀態,通過更具先進性、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思想拓展數學知識面,幫助小學生提升數學學習興趣。本文從農村留守兒童小學數學學習著手,分析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策略。
學習興趣不足是制約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加大精力投入的主要因素。由于數學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考驗程度相較于語文之類的學科而言更強,因此小學生在畏難情緒影響下容易對數學產生膽怯、畏懼甚至抵觸心理。教師應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環節以及趣味性的課堂導入,讓學生更愿意對新知識點展開探索。可通過創設疑惑、插入故事、構建情境等方式將學生引入到新知識點的教學環境之中,幫助學生逐漸對知識點層層摸索。例如在學習小學概率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準備一個不透明的紙箱,再準備十顆黃球和十顆紅球。將紙箱挖一個小洞并放入所有球,讓學生閉著眼睛摸出八個球。可選取幾名學生依次摸球,最終看看每位學生手上紅球與黃球的數量是否相差不大,再統計所有學生摸出的紅球與黃球總和,看看二者間的數量是否同樣相差不大,繼而引出概率這一概念。以簡單游戲的方式展開數學教學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本節課程的所學重點并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在教學模式的構建方面,教師應根據新課改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思維,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基本模式的構建。
幫助學生設定階段性學習目標,根據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基礎確定適合的目標,類似于層次化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了解自身階段性學習重點以及數學薄弱之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讓其明確自己的學習重點。在階段性教學中,教師需根據學生創設的目標有針對性的展開指導。例如一些學生希望提升應用題解題能力,而一些學生希望提升計算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針對性展開指導與引導,以學生需求為主展開教學。
新課改要求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則應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展開思考,讓學生提出質疑,鼓勵學生說出疑惑或提出不同的觀點,讓解題思路多元化。教師在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時,可考慮設置認知沖突,幫助學生逐漸培養問題意識,促使其主動觀察主動思考。最后由教師來對問題展開總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或分小組探究,對已學知識展開升華。
學習創新的過程也就是進一步深度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思維以及探索精神,讓學生在求知欲的驅使下更愿意對數學難題展開探索,思考不同的解題思路。教師應營造自主探究氛圍,對學生提出的創新方向予以鼓勵與引導,激發其學習興趣。
學習評價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確自身在階段性時間內的學習成果,并為教師提供下一階段教學速度、深度上的調整依據。教師可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模式,看到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努力,而非單憑分數定成敗。
知識內化的過程是讓學生學會主動建構、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讓其已學知識點在腦海中形成知識脈絡。教師的引導應以新教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為主,通過遷移重組的方式讓學生對新知識點深化理解,幫助認知結構內化。
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階段,尤其是數學課堂中可明顯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數學的抽象性容易造成其學習興趣逐漸喪失,而生活化教學可幫助小學生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生活中的實際場景相聯系,幫助其逐漸產生熟悉感。例如在學習“測量”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讓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在長度上存在相似性。借助生活中的小物品讓學生首先了解測量的基本概念。例如學生可想到教室中桌子的寬度、自己手臂的長度、報紙的寬度、小麥的高度等。令學生在通過實際測量了解這些物品在長度上的差距,再進一步涉及到米、分米、厘米、毫米這些數學概念時,讓學生思考教室的長度適合選擇什么數學單位、鉛筆盒的長度適合什么單位、手指頭的寬度適合什么數學單位。
在農村小學中展開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必須考慮到部分留守兒童在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弱勢,結合新課改要求,強調其學習能力、學習思維習慣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階段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以多元化教學模式與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習趣味性,在興趣的驅使下令學生加強學習主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