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超
(定州市第二中學,河北 定州 073000)
傳統歷史教學側重對歷史事件發展演變的介紹,“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本上介紹的知識背的滾瓜亂熟,書本以外的東西不想學、不會學;把課本知識當做絕對真理,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因而難以形成創新思維能力。新課程則揚棄了這一傳統的慣性模式,下面以高中《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七章第一節《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和洪憲制度的破產》為例闡明“新五步教學法”的運作。
在導入新課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全文,以了解其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出示導讀提綱(如下):
1、北洋軍閥政權的建立:袁世凱是怎樣建立北洋政權的?分析該政權的性質。
2、反袁的“二次革命”:(1)宋教仁為何要改同盟會?(2)宋的悲劇說明了什么?(3)袁世凱借款的目的是什么?(4)“二次革命”的起因和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3、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1)帝國主義侵華為何加劇?(2)列舉帝國主義侵華的事件。(3)為何說“二十一條”旨在滅亡中國?其影響怎樣?
4、洪憲帝制和護國運動。(1)列舉袁世凱復辟帝制“五步曲”。(2)哪些力量起而反袁?(3)護國運動成功了嗎?民主革命成功了嗎?
在學生帶著以上問題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把存在的疑、難點做好標記,以待討論時商議。
在學生閱讀并獨立歸納要點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以10人為一組,開展討論,要求每組1人做記錄。討論后的結果,待全班進行交流時闡述。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指定一名代表闡述本組討論的結果,重點交流在討論中存在的疑、難點。如“袁世凱帝制夢的破滅說明了什么?”這一問題,學生的分歧較大,有的認為“袁世凱多行不義必自斃”,有的認為“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有的認為“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倒行逆施終將受到歷史的懲罰”。以此為基礎,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對小組代表們交流結果做評議,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成分,另一方面進行適當的補充。
在學生分組討論,集體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有的放矢、重點點撥,以指點迷津。如部分學生對“護國運動的結果”這一問題分析還不夠全面,教師應啟發他們思考:(1)護國運動的預期目標是什么?這一目標實現了嗎?(2)護國運動有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有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有沒有改變?如此一點撥,學生很快就得出結論:護國運動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恢復了“民國”的國號,基本上實現了倒袁的預期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護國運動取得了勝利。但是,護國運動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并沒有完成。
經過上述四個環節后,學生已能基本掌握本課內容。這時,教師可指定一學生對全課的主要內容作一概括,對回答不完整的地方,可讓其他學生作補充,教師再給予肯定或糾正。最后,教師應對全課內容作一總結。小結時,應抓住本課的三條主要線索:(1)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權,走向專治獨裁,洪憲帝制失??;(2)資產階級革命派從受蒙騙到逐漸清醒,進行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3)帝國主義侵華。
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本人總結運用新五步教學法必須把握以下4個環節:
1、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既要緊扣教材,照顧全面,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又要給學生發揮的余地,題目措辭要通俗、明確,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難易程度。
2、靈活恰當的引導、啟發。在指導閱讀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把閱讀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做好標記。在組織討論、引導交流中,教師要適當地給予點撥、啟發,不斷加以引導,鼓勵學生踴躍發言。
3、有的放矢的精講。教師講解的內容要少而精,要針對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講解,要講透重點,難點內容。小結時注意教材的整體性,以保證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
4、合理安排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指導閱讀、組織討論、引導交流、巧妙點撥、反饋總結這五個環節的時間分配要合理、靈活,主要是根據各課的具體內容、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安排。
總之,運用高中歷史新教材五步教學法,既能在短短45分鐘里落實歷史教學的三大目標,提高教學效果,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學生裝”的局面,符合歷史課堂教學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