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龍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六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美術課堂上有效的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及美術學科教學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美術學科教育肩負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學生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教學有效性是教學活動結果與社會和學生個人需要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高低的一種價值判斷。是以教師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環境、研究媒體等諸多的前提下,有效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方法、途徑。從教育理論的高度我們可以將這些方法、途徑上升為策略。那么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要如何做,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針對提高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談談我自己的策略。
有效率的課堂教學,就是要在單位時間內,以師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得到盡可能多的實際效益。而美術課堂教學的實際教學時間是固定的,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比率,就是增加有效的教學時間。那么如何做能提高有效教學時間呢?那就是課前準備。而我們要準備什么呢?又要如何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呢?
所謂讀懂教材、把握教材,就是能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掌握所要教學的內容在全冊的位置,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有哪些聯系;它對前面學過知識作了哪些伸展,對后面的知識學習又有哪些鋪墊;是哪些知識的生長點等等。而要想讀懂教材、把握教材必須做到如下三點:
1.對照課程標準讀教材,了解所教的這冊教材課標有怎樣的要求,對知識點有怎樣的標高。
2.把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看所教的內容與前后的哪些知識有聯系,只有恰當利用遷移與同化進行教學,教學才有聯結點,學生學起來才會輕松。
3.讀不同的教案,聽同課異構的美術課。每一篇教案都是凝聚著教師的心血,都體現這位老師的教學思想與方法,都有其可取之處。我們分析不同的教案,思考他這樣設計的理由,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不同的設計達到的目標有什么不同,最后又是怎樣殊途同歸。只有想清楚了這些,實實在在的研究教材,我們的教學才可能真正具有有效性。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考慮下列問題:在有效體現美術課程標準精神的基礎上,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敘寫,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主要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安排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美術課堂教學設計要根據美術課程內容目標的基本要求,依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符合不同年齡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學習、認知、訓練中輕松、有趣地掌握美術知識。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制作一些教具,這些教具在教學中起到直觀、形象,讓教學資源更加豐富的作用,學生在這些教具的演示下,理解知識就會更簡便、直觀和深刻了。但為了體現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將一些不必要或者可有可無的教具用較多的時間去準備,那是不劃算的。因此,我們應該思考教具所帶來的效果與自己準備所花的精力是否匹配,應該用最簡單的教具,用最簡約的教學,讓學生學到較多的東西。
在美術教學中,要注意感情投入與心靈的交流,要用欣賞的眼光去對待學生的每一幅作品,用朋友之心去關心、鼓勵,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首先,教師態度須和藹可親,笑臉面對學生,保持幽默,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使學生如沐春風,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學習情緒,敢于表達想法,才可能建立起自由、和諧、引人興奮的課堂教學環境。
其次,要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根據實際情況,多講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欲望。同時也可以增加學生對老師的好感,調節師生間的感情,營造和諧的教學課堂氛圍。體現美術課程的價值,有效的途徑就是積極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讓美術課成為學生生命活力的展示平臺,成為知識積累、實踐參與、相互交流的活動平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依據教材結合實際選用適合學生的新鮮事物,誘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活躍學習氣氛,構建充滿活力的美術課堂。
分層次教學,就是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承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對知識和技能基礎的不同所實施的一種教學策略。比如對學習西方抽象繪畫欣賞的學習時,考慮到抽象繪畫的欣賞與別的繪畫欣賞具有不同的方法和思維,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且有可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引發他們對生活的感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情趣。因此,在教學中設立了不同的教學要求:
1.爭取做到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做到初步了解西方抽象繪畫的特點及其代表人物。
2.大部分學生可以主動地去欣賞感受西方抽象繪畫,審美的能力有所提高。
3.激發部分學生用感情來體驗抽象繪畫,并動手嘗試創作抽象繪畫。
既然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那么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發揮更大的效率?通過教學實踐發現,互助合作的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如在學習陶瓷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收集資料,了解、接觸陶瓷,了解陶瓷的發展過程、文化內涵,觀察陶瓷的形狀、風格、特征等。然后,大家再一起討論,分享相關的知識。如有的學生,在收集資料是看到的是歷史發展,社會變遷對瓷器的影響;有的學生看到的是藝術特點,文化內涵;或者有的學生僅僅看到了某一線條的美。而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則可以使大部分學生對瓷器有個系統的學習,完成符合要求的知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