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海濤
(河北省張家口經濟開發區沈家屯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教師有高超的課堂語言藝術,對于學生來講,上課便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藝術性的語言令人賞心悅目,它總是牽引著學生的目光,時刻抓住學生的心,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快樂、愉悅、不知不覺中學習,從而達到學而忘憂、學而忘我境界。而教師對于課堂語言藝術的靈活自如的應用,是教師在情操、文化理念、藝術修養積極培育的結果;是對教學認真鉆研,對孩子們心理學、生理學等各方面積極探索的結果;更是教師的心血和智慧澆鑄出的美麗的花朵。教師一定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要重視課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課堂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一位哲人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點燃的火把。”要點燃學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獨具匠心,巧妙地運用導入語言,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首先利用實物投影給學生展示“美麗的蝴蝶、五角星”等一些美麗的圖片,讓學生感受這些圖片的美,然后話鋒一轉,“你知道這些圖片為什么這么美嗎?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直覺產生的美感加上教師啟發式的語言導入,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其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學習的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現今的小學課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鮮活的圖畫,不但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還非常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為我們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非常豐富而生動的素材。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好課文中的插圖。教師可根據插圖內容提問:如“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發現了什么?”“你能根據這幅圖講一個故事嗎?”與自己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要求在自己編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數學問題。這樣的語言既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中發現或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而另一面也讓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和交流。
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邏輯性、抽象性、系統性的學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來不得半點含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確切地使用概念,準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譬如,對“1除2”與“1除以2 ”,只多了一個字,結果就大相徑庭。數學教師對定義、定理的敘述要準確,不應使學生發生疑問和誤解。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知識基礎,對科學性的要求不能十分嚴格,有些內容可以簡化,但是不允許有錯誤。
要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關鍵在于啟發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因為由“生疑”到“解疑”的過程,正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精選帶有重點、關鍵,學生感到困惑、易錯的地方,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去啟發。這時,教師應注意開導學生的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結論交給學生,應鼓勵學生見難解疑,思索爭辯,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把握評價的時機,充分利用評價語言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特別是在學生智慧的火花出現時,教師一定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例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教師在出示藍貓和小新的圖后,通過認真分析,順利找出第五位,第六位出場的是誰,最后不失時機地說:“你們猜得可真準!”就這一句鼓勵性贊賞,讓學生找回了學習自信,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興之所至,教師接著問:“能告訴老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嗎?”有了老師積極的鼓勵,學生觀察得更認真,以至于發現一個藍貓、一個小新,又一個藍貓、又一個小新……這時教師再來上一句“你真不簡單!”,更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然課堂的評價用語,切忌單調,要錘煉好自己的評價用語,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是需要靠平時課堂中的日積月累,才能有對孩子準確到位的評價。
溫和而不傷感情的批評性語言能及時提醒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避免了學生抵觸情緒的產生,因而能創設和諧愉快的師生關系。精練而啟發性的語言仿佛一杯甘醇透香的濃茶,引導學生去思索和久久地回味;幽默而輕松的語言猶如課堂上徐徐吹過的三春的和風,為課堂增添了幾分神采,醒腦益智且提神。教師應熟練駕馭自己的教學語言,優化和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使之富有親和力,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的感染中受到熏陶、激勵和鼓舞;教師通過自己“藝術化”的語言在課堂上盡情揮灑,點石成金,教得輕松而自信,學生在課堂上引耳傾聽、學習、頓悟、提高,最終也能體會到自主學習帶來的樂趣。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上好課、教好學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淵博的知識和嫻熟的教學方法,還要講究教學語言的藝術,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