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
(四川省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安 638000)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促使大學生成為網絡的廣大受眾群體,大學生網民日益增多。黨中央和國務院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進一步提出了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各高校積極響應號召,采取了新途徑、新方法深入探索了大學生政治網絡教育。然而,如何使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在實踐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構建此模式仍需要我們結合已有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入的學習。鑒于此問題本文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的具體內涵,做法以及其作用展開論述。
思想教育產生于生活因此也不應該凌駕于樓臺之上,而是應該真正融于大學生生活,基于網絡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也應運而生。一般情況下,此種模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網絡日常生活的一種具有靈活性特點的結構模式。它以大學生網民為主要對象,目的是通過網絡這一載體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得將高校教師與大學生聯結起來,且其脫離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具有靈活性時效性強的特點[1]。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是一個具有獨立性的結構,它由大學教師主導,以大學生為服務對象,以網絡為載體的,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是一個具有靈活性的整體。大學教師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通過網絡作為連接媒介傳遞給大學生,使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我的需求選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各要素對最終的成果都有較大的相關性,因此要從多方面入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
高校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主導者,參與,引導,啟發著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因此切實提高高校教師的素質將對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有重要意義。高校教師應從多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素質,首先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意識。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主導,高校教師不僅應該學習思想政治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掌握網絡信息技術,為與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網絡聯系打好基礎。其次,高校教師還應采取多種途徑增加與大學生間的互動,既通過主動瀏覽留言,論壇等解答同學們的疑問,也通過發起與時事相關的話題討論更好的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另外,高校教師也應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網絡知識的培訓會,在交流和考察中學習優秀經驗與現金技術理論,拓展視野。
大學生是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主體,也是主要的服務對象,因此如何了解大學生的訴求,貼近大學生生活,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思想政治內容將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要意識到大學生間學習素養,知識能力是參差不齊的,其對思想政治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深入了解大學生日常生活,針對不同的思想政治狀況科學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選擇多種傳播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要激發大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政治網絡教育,要根據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點,創新思想政治傳播內容,將其融入到大學生的網絡生活中去,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符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訴求,使大學生這一群體形成主動進行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良好風氣[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構建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這一模式的核心,其優劣程度將影響到教育的最終成效。創新思想政治內容首先要根據大學生日常網絡生活的組成如網絡交友、網絡購物、網絡娛樂等不同目的針對性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其次,創新思想政治內容的傳播方式也是一種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要跳出僅僅以文字傳播為主的禁錮,增加與內容相關[的圖片,音樂,視頻等,加深大學生對思想政治內容的理解。如果有條件甚至可以采取智能AI的方式,使學生通過闖關的方式獲得身臨其境之感,寓教于樂。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不僅是響應了黨中央與團委的指示,也對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網絡生活的普及,以課堂授課為主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訴求,其脫離生活底蘊,內容抽象化等缺點也制約其進一步發展。而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雖對傳統模式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將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但其目的性過強,與生活關聯較小,也無法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真正融入大學生的網絡生活,理解大學生需求,增強了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其教育內容取材自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且形式多樣易引起大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大學生政治生活參與度,促進其個性化發展,真正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由大學生為主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學生由他教向自教轉變,在這種模式中高校教師與大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探討進而提升大學生自我認知的主動性,并使其主動追求知識與提升道德感,樹立良好的價值目標,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3]。
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生活化是一種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提升了大學生的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原有的思想教育模式,但其發展還需要高校教師自我素質的提高,傳播方式與傳播內容的創新等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