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長春工程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領導人對我國未來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并積極促進企事業單位的轉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也迫在眉睫,人才培養目標多元化,各高校也針對國家政策適時調整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教學改革要適應政策導向與行業發展趨勢,應該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當前,面對新的國內國際形勢和未來發展的挑戰,高校更應該重視培養人才的國際視野。在將一個學校的校風、辦學精神融入到學生血脈并傳承下去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國際化視野的培養,讓學生從局部區域走到全球舞臺。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要打造一支熟悉職業教育理念,具有創新精神和科研精神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要科學的、全面的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重視教學質量監控,確保教學管理的有效性,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當前,許多高校忽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是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單單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導致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嚴重缺失。在“一帶一路”經濟背景下學生的綜合素質很重要,特別是學生的思想品德尤為重要,因為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學生自己,而是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
伴隨高考改革,高校也在不斷的調整生源,為了給更多的學生提供了深造的機會,而不斷的增設專業和班級。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升學率。但是,大部分學校因為自身的發展過于迅速而沒有及時的完善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和體系,導致教學管理能力下降。
隨著經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各高校的教學軟硬件設施條件日益完善,但是教學管理方式方法仍然沒有創新,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遠遠趕不上時代發展,很多事物仍在手工操作,工作量沒有減少。許多教學管理人員也沒有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還是根據以往經驗主觀性的進行管理,導致高校教學管理內容單一,方式方法不恰當,缺少創新因子。
許多高校,教師上課沒有特色,無法吸引學生眼球,導致許多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不高。另外當下大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性,遇到困難不知道怎么解決,無法適應新環境,還有部分孩子是在溺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害怕工作、害怕就業,甚至患有抑郁癥的學生越來越多,面對用人單位越來越高的要求,高校如果不進行教學改革,難以培養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為理工科院校,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單純的理論學習很難讓學生掌握實用性的知識。這就需要學校及任課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結合學生就業對口企業崗位需要來進行教學,通過專業技能模擬或者崗位實際操作等多方面教學途徑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以實際操作帶動學生理論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等。通過校企合作,既可以促進學生積極的了解相關崗位知識,又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重要的合作關系,通過這種學習模式可以避免許多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教師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際操作或是相關案例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學生能夠快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企業發展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第一線,“一帶一路”沿線的企業文化,直接反映了該國家的發展需求和人才需求,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利用企業向學校傳遞人才需求的信息,學校可以對人才的精準培養。一方面與國內外的企業合作,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平臺,為學生創造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廣大師生強化國際化發展水平,夯實專業知識,及時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教師出國研修制度。根據國家留學基金和政府資助留學政策制定教師出國研修制度,鼓勵中青年及骨干教師到國外一流專業進行研修、深造。
學校應該通過各種途徑,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創造力,要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作為90后大學生,家里大多生活條件比較好,過著衣食無憂,集萬千寵愛與一身的生活,獨立能力比較弱,缺乏毅力和上進心,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學習,更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不斷的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社會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引導學生確立人生目標。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作為高等教育雙主體的老師和學生應該具有國際視野。一是提高師生的國際素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發展模式各不相同、歷史文化多種多樣,學校應該主動派遣師生到沿線國家進行交流與學習,讓更多的師生體驗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生活和學習,這樣才能更深入的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二是為師生創造更多的創新合作機會,通過各種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師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通過與企業合作,為師生提供創新創業的素材及可能性,提升師生的國際化水平,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