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延玲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委黨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3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結構轉型的加快,各種社會關系交織在一起,各種類型的矛盾糾紛不斷出現。如果這些矛盾糾紛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使矛盾不斷的激化,同時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有矛盾糾紛就涉及到調節,調解是解決矛盾糾紛最有效、便捷的途徑和方法。在我國調解與訴訟的比例為10:1。通過調解可以防止因民事糾紛激化引發的刑事案件、群體性事件和上訪案件的發生。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阿城是一座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全區總人口58萬,其中農村人口近35萬,占全區人口的60%。人民調解長期以來為阿城的一方穩定,為阿城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對阿城區的人民調解進行初步的走訪和調查,現就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匯報和分析。
阿城區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指導下,由司法局牽頭,以鎮(街道)、村(社區)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274個,其中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19個;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209個;企事業、系統調委會40個;行業、專業調委會6個,分別是林業、農業、物業、醫患、道路交通、勞動人事調委會。阿城區共有人民調解員、信息員1681人,2012年上半年共受理矛盾糾紛748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5%,充分的發揮了人民調解的第一道防線作用。人民調解工作創新舉措、大膽實踐,積極探索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工作中注重“防”、“調”、“引”三個階段加以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阿城區人民調解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根據人民調解工作要始終堅持“調防結合,以防為主”的工作方針,阿城區人民調解工作采取了把矛盾糾紛排查制度化的工作方法。調委會的人民調解員由司法所、派出所和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綜治辦)的工作人員和社區、鄉鎮工作人員組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結構,實現調解員的網格化管理。并有專人擔任信息員的工作,及時反饋有關信息。同時,建立了民事糾紛排查制度,鎮(街道)調委會每月排查1次,村(社區)調委會每月排查2次,其它各類調委會每月開展1次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排查工作。把排查的重點放在基層、放在一線,放在人民群眾關注的和反映強烈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排查。加強了對易激化矛盾、可能釀成群體事件、易轉化為刑事案件的突出矛盾糾紛的排查和防范。
司法局在人民調解工作中,不斷的總結經驗,不斷的開拓創新,不斷的加以完善,初步形成了讓矛盾糾紛化解于真情調處的解決機制。
首先,構筑網絡,規范流程,為人民調解工作奠定基礎。阿城區的人民調解工作正在積極的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主要行業和領域”的全方位的調解網絡。按照“哪里有糾紛,調解組織就應該延伸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鑄網”工程,初步形成了以鎮(街道)調委會為主導,村(社區)調委會為基礎,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委員會為節點的多層次、寬領域、全覆蓋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同時還針對全區土地流轉、林地權屬等矛盾糾紛呈現的新情況、新特點,與農經中心、涉農街道、林業站聯合組建了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委員會和林權糾紛調解委員會。以行業調委會為平臺,積極發揮部門的聯動作用,建立聯合調處機制,成效顯著。
其次,采取“三項受理”的方法,及時的化解矛盾糾紛。在人民調解的過程中本著便民、利民、親民為目標。在有效梳理、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中;一是,要根據矛盾糾紛的大小和輕重緩急,對要求調解的當事人采取熱情受理的工作態度欲與調解;二是,對正在發生的矛盾糾紛堅持做到抓小防大,抓早防激化,不等當事人上門、聞訊及時受理的工作方針。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受理、及時調解,防止事態的擴大;三是,對在排查中發現的矛盾糾紛采取主動受理的方式。堅持走訪、回訪和排查相結合,變群眾“上訪”為“調解員下訪”,經常組織調解員深入到百姓家中了解情況,發現矛盾糾紛主動及時的進行調解,確保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再次,善用“五心”調解,達到“四快”目標。人民調解員在調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中善用“五心”調解,“五心”就是堅持調查研究細心、說服教育耐心、說和勸導熱心、調解調和誠心、處理糾紛公心。同時在人民調解的工作實踐中還要做到“四快”,即到達現場快、調查研究快、分析案情快、平息糾紛快。人民調解員在進行民事糾紛調解的過程中還堅持了以民心為前提,以法律為準繩。公開、公平、公正地處理矛盾糾紛,既讓矛盾糾紛得到及時的化解,又讓當事人服氣;既樹立了人民調解員在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又便于日后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2010年7月,由于西鋼集團生產用水增加,導致民合村兩組村民400戶生活用水困難,群眾反映強烈,要組織大規模上訪。通過信息反饋,村領導帶領村調委會成員立即趕到現場,一方面穩定群眾情緒,一方面積極主動與有關部門協調,圓滿的解決了此事,同時避免了一次集體上訪事件的發生。
通過人民調解所簽訂的協議只是相當于民事合同,沒有法律的約束力。因而雙方當事人在達成協議后往往有反悔的情況發生,這既導致了人民調解的成果不能保證,同時當事人的矛盾糾紛沒有得到解決,一些矛盾糾紛往往還要走入訴訟程序。因此,對于一些疑難糾紛和群體性糾紛,在調解成功后,調委會會引導當事人到法院對達成的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經過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如果一方當事人反悔,不按照調解協議約定的內容履行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就可以依據經過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到有關行政、司法部門去申請強制執行,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引導當事人走司法確認程序打破了調解—反悔—訴訟—執行難—上訪的怪圈,降低了當事人解決糾紛的風險和成本。同時,對調解達不成協議和當事人不同意調解的矛盾糾紛,在調解終止之后,調委會積極整合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