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國
(中共綏江縣委黨校,云南 綏江 657700)
當我們全面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時,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黨校承擔著培養干部骨干,加強基礎的重任。他們的素質和能力與國家社會的發展有關。因此,縣級黨校必須切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發揮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和主體地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當前,多數縣級黨校教學經過改革,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都有長足的進步,但基層黨校教學工作仍存在著理念相對滯后、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師資力量薄弱等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
理論課教學是基層黨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新時期黨的現代理論,結合新時期干部培訓的特點和要求,是當前基礎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課具有時代特征。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反映了黨校更常見的教學問題,主要缺乏針對性和及時性。在培訓和教學中,大多數學生來自基層干部。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與現實聯系起來。理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脫節使學生感到無聊。學習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學生普遍感受到的問題。因此,為了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重視農村建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農村產業調整,留守兒童社會問題,農村城鎮化問題等由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能通過理論給出答案,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青年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心態有了很大變化,而黨校教育卻無法緊跟時代腳步,教學內容理論與現實有所脫節,難以解答社會現實問題,對當代90后大學生說服力小,難以起到信仰塑造和價值引領的作用。
良好的教學活動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引起思考并吸引人們。許多黨校老師認為講座是一種簡單的知識轉移。當然,如果教師的理論分析是徹底的,富有洞察力的和有說服力的,那就沒有錯。問題是,很少有黨校老師不知道教學是什么,更不用說啟發教學了。在理論課的教學中,我不知道如何從學生的共同問題中學習,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不會從反思中得出見解,因此學生將具有“新面貌”的效果。
概念創新是工作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要抓好新形勢下的干部教育和培訓,必須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努力使干部教育和培訓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它與黨委,政府和中央任務的整體工作有關。實施“量身定制的剪裁”,使培訓與當地發展戰略,主導產業,行業需求和干部自身需求有效結合。更好地服務于該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是建立能力培訓概念。干部教育培訓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訓”,即加強能力建設,提高各級干部的能力。教學和較少的培訓,學習和較少的學習將影響培訓的有效性。在新形勢下,要認真學習各級各級干部的能力和素質要求,設計各級培訓模式,培訓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干部能夠思考他們所學的理論。從而提高自身能力。
在課程設計中,首先要把黨的理論教育和黨的教育作為主要的大師班,并閱讀共產黨的“真實經文”——馬克思主義,習總書記強調:圣經讀得不好,總是想著“西方圣經”,這將推遲重大事件!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不行!在黨校進行黨校教育的努力不僅震驚了一會兒,而且還興奮了一陣子,并且能夠記住一生,影響一生。另一方面,根據干部的業務需要,建立各種專業必修課,以滿足干部的需要,增加知識,增強能力。同時,按照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要求,以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為培訓內容,探討各種方法。讓干部穿上“萬花鏡”來看前面,“太陽鏡”看負面,“望遠鏡”看長,“顯微鏡”看明白。
創新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黨校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從教育和培訓的實際情況來看,方法和方法還比較簡單。創新的方法和方式,一是改變“先生的教學模式”。大膽探索,提高案例比例,模擬和體驗式教學方法,大力推進小組討論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模式,加大郊游,實地考察,實踐練習等方面的培訓。讓干部把問題帶到學習,結合實際思想,回收就業,切實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探討能力培訓的實施,在培訓中注重干部的表達,溝通,寫作,組織和協調能力。開展各種文化和娛樂活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接受培訓。開展外展培訓,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培養學生在面對困難時的勇氣。三是大力運用電氣化教學,遠程教育,網絡教學等現代方法,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視頻教材等信息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生動性。
一是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訓,結合“問題”和“請進來”,定期派出重點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到上級黨校辦學,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講座和提高理論水平,拓寬視野。第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外部專業技術人員和專業講師,作為縣委黨校的特殊教師,組建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外部教師隊伍。三是邀請專家,教授和知名學者為基層干部傳授新思路,新思路,新思路。
總之,黨校教學要遵循黨和國家的要求,探索干部成長規律,真正順應干部多元化的需要。解放思想,積極創新教育培訓方法,有效提高縣級黨校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縣級黨校真正發揮應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