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觀城中心幼兒園,浙江 慈溪 315315)
在我們的身邊處處都充滿著音樂,音樂是我們抒發情緒的一種表現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我也會讓音樂融入幼兒的教學中。在語言領域方面:我給詩歌配上好聽的音樂,讓幼兒在欣賞中培養他們對作品的感染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引起他們對作品的興趣和學習。比如詩歌《娃娃眼中的媽媽》,為了使孩子能感受到媽媽那種溫柔的感覺,能有感情的去朗誦,我會選擇比較舒緩的溫柔的《搖籃曲》進行配樂,使幼兒能在充滿愛的氛圍中去學習。給故事配上好聽的音樂,讓幼兒能在想象的天空中去翱翔。比如《巨人國和小人國》故事時,為了讓幼兒區別巨人和小人的不同,當巨人出現時我會在配樂時把音樂放大,而在小人出現時把配樂的音樂放小。而且我針對我們班幼兒喜歡玩樂器的特點,我會分別用小鈴、鼓等來模擬巨人和小人的腳步聲,使故事的角色形象更具體化和思維活躍化。同樣,我也把音樂融入到體育教學中,那些優美的悅耳的音樂不但使幼兒玩起來更加的有興趣更消除了游戲后的疲勞以及緊張的情緒。我這種把音樂滲透各個活動有效的提高了幼兒的發展水平,使孩子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玩和學習。真正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幼兒往往不知道如何欣賞,教師不知道如何教學。結果是:幼兒學的不開心,教師教的沒信心。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逐步認識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是引導幼兒進入音樂天地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
教師在組織欣賞教學時,自身情感投入的程度,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因而教師對自己所執教的活動要投入滿腔的熱情。在組織幼兒欣賞樂曲《小鴨的舞》的時候,我在啟發幼兒想出小鴨活動情境的同時,自己也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之中:我和幼兒邊學著鴨子搖搖擺擺的走出來,嘴里邊學著呷呷呷的叫,接著和小朋友一起高興的跳舞。他們完全吸引到我的身邊,游呀叫呀,跳呀笑呀,在歡樂的氣氛里自然而然的熟悉了音樂,學會了辨別樂曲中心的主要音樂形象,盡情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為了不斷的激發幼兒欣賞的熱情,教師還必須經常運用眼神、語態等激勵情感的技能與幼兒進行交流、溝通。
音樂是流動的,稍縱即逝,幼兒抓不住,不容易理解。而作為視覺對象的圖畫、符號等,卻是十分穩定,而且又容易被幼兒把握,所以適當的調動視覺對幫助幼兒欣賞音樂是大有裨益。
運用文學作品幫助幼兒進行文學欣賞,樂曲與幼兒之間的距離會縮短。幼兒對音樂的感受變得十分細膩了,幼兒表現樂曲的動作也更加豐富了。音樂是人類心靈深處情感溪流的流淌,音樂的意義及其模糊、朦朧,惟其如此,才益發適于表現情感。文學作品在人們心中所喚起的藝術形象具體、明確、穩定,因此,音樂欣賞中結合運用作品,有助于幼兒更具體、細膩的感受和理解音樂。
為了使音樂欣賞活動能夠從形式到內容都更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更多的滿足幼兒的心理發展需要。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添加游戲情節,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音樂欣賞開始的中部或尾部,添加與欣賞要求緊密相關的游戲情節(智力游戲、體育游戲、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等),以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因為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
總之,以上各方面不是孤立的,而因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互為因果,音樂欣賞教學也不應該只局限于音樂課中,應當滲透于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應該為幼兒創造更好的音樂欣賞活動,培養幼兒對音樂欣賞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音樂才能。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師加登納曾經說過,在個體可能具有的所以天賦當中,音樂天賦是最早出現的。所以我覺得應該重視音樂教育與幼兒的發展。同樣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覺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總有一部分幼兒老當演員,一部分幼兒老當觀眾,那些天賦好的幼兒,經常有表現的機會,而那些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因自卑不敢表現。如果我們任其自然發展,這部分幼兒不僅失去了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的機會,還可能導致一定的心理缺損,我們應該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的參加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目的是讓幼兒輕松自然的走進音樂活動,在難度不高的藝術表現中體驗成功。另外,在音樂活動中,我盡可能給每個幼兒當領頭人的機會,如讓幼兒擔任指揮、領唱等,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滿足自我表現的需要,樹立自信心。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能激發智慧潛力,培養內在動機,有利于學會發現技巧以及記憶的保持。由于幼兒的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性較差,他們不能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們應有目的的創設有利于幼兒探索、發現和積極操作的環境,以激發其探索內在力。
在音樂活動中,不能只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該引導幼兒去發現美、創造美、感受美。因為音樂活動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創造等思維階段,它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及能力具有獨特作用。當然,培養創造力并不是要摒棄模仿,在音樂活動中,模仿是非常需要的,它是幼兒最初的學習方式,但必須要較快的跨越這一階段,進入探索期,引導幼兒大膽的創新,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這基礎上,我為幼兒創設了寬松的環境,由淺入深的引導幼兒創造,展示自己的才能。從改編歌詞、敲奏簡單樂曲開始,發展到為圖片故事配音樂、編動作等,激勵幼兒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努力充分展示自己創造力。只有讓幼兒按自己的條件、方式、愿意去做,他們才能學的主動,才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盡管幼兒表現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體現了他們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許多音樂活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體舞、游戲等,因此我們應該把個體的創造和群眾的合作緊密的聯成一個整體。既要尊重個體發展,又要注意群體的交往合作。在這過程中幼兒人人有任務,個個有責任,每個幼兒都是團體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在堅守自己崗位的同時,逐漸擺脫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悅。相信幼兒在自理能力、協調能力、學習態度和音樂的節奏感上會有大大的提高,對音樂也會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相信幼兒內向的性格也會活潑起來的。
音樂帶給孩子的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相信在每位有心教師的帶領下,孩子能更好的欣賞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