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縣直機關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弟子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關于兒童品德修養、行為規范的國學啟蒙讀物。幼兒時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人格養成教育的重要階段,對于人的一生幸福影響深遠。所以讓幼兒通過學習《弟子規》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學習《弟子規》,運用《弟子規》并積極發揮它的作用,真正把它的精髓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并達到育人效果呢?教育家陶行知曾這樣說過:“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以梓佳(化名)小朋友為例,做了以下追蹤記錄。
梓佳是今年剛轉入我園的小朋友,第一次見他時,就驕傲的對我說:“老師我數數兒特別厲害,而且我還會做很多算術題。”當時我還想“這個小朋友很不錯”。可是在接下來的幾天相處中,我發現了問題:來園時從不主動和老師問好;忽視活動室的禮儀之路,沒有規則意識;活動中當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難時,他哈哈大笑“你真笨”;自理能力差,不愿動手,有一次他忘記帶作業紙,竟然用拳頭使勁打媽媽,怪媽媽忘記了。
(一)現在的孩子大都是處在四二一的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順從造成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強烈,使得幼兒做什么事情都是順著自己的想法。梓佳爸爸媽媽工作忙,孩子的生活起居由爺爺奶奶一手包辦,隔代教育更加劇了梓佳的自我為中心。
(二)過分注重幼兒“小學化”知識、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幼兒品德的培養。由于媽媽沒時間教育,梓佳奶奶為了不讓梓佳輸在起跑線上,給梓佳報了好幾個輔導班。
(一)以一日七禮來規范常規行為
生活常規在幼兒的一日作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常規習慣對于幼兒適應新的環境,順利完成各種活動有促進作用。梓佳從別的幼兒園轉入,對新環境和幼兒園的常規不太熟悉。于是我們老師引導他從入園、進餐,如廁,喝水,午睡,加餐,離園各個環節進行一日七禮的滲透,讓他從早入園到晚離園,都處在《弟子規》的指導下。如為了讓他主動向老師,小朋友問好,讓他當“禮儀小天使”。早上入園后,我會請他和我一起當小禮儀,站在門口迎接小朋友,剛開始當小朋友向他鞠躬問好,他站在那既不問好也不鞠躬,只有老師一人在回禮,時間長了他看到其他小朋友都鞠躬,也會輕輕的點下頭,于是我抓住機會,趕緊在小朋友面前表揚一番,慢慢的他終于放下“架子”和我一起向小朋友鞠躬了,甚至當其他小朋友和其他家長來園時會先向他們主動問好。
(二)以習禮來滲透文明禮貌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而習禮,就是在特定的環境教幼兒面對生活中的場景:待客禮儀;吃飯禮儀;接打電話禮儀等都可以搬到活動室讓幼兒去觀摩。幼兒園的孩子喜歡過家家,于是為了讓梓佳有規則意識,我們布置好做客的場景,讓梓佳當小主人,一群小朋友當小客人,小客人在活動室隨意走動,大聲吵嚷。然后請梓佳說一說:看到別人在自己家隨處亂竄心情怎么樣,如果是你去做客,你又會怎么做?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最后又重新邀請了一些懂規則的小朋友到他家做客,并說一說人人懂規則,講禮貌心情會怎么樣。還布置了“遵守交通的小司機”的場景,小司機們胡亂開車,走到哪撞到哪,人人危險,而如果沿著活動室的禮儀之路就避免了撞架的危險,從而明白規則的重要性,要時刻遵守規則,不能隨意破壞規則。我們把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孩子在觀察、模仿中學習到《弟子規》的真諦。
(三)以習勞激發感恩之情
由于家庭結構的原因,家長的一一包辦使得幼兒沒有自己動手的覺悟和習慣,然而我們都知道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感恩心和孝心。看到梓佳對媽媽的態度,我了解到梓佳媽媽在飯店工作,然后從網上搜集了一些服務員的工作視頻,并且給孩子布置家庭作業——今天我刷碗,讓他體會勞動的辛苦,何況媽媽每天除了刷碗還要做很多事情。最后請他說一說媽媽除了給我們做飯,刷碗還為我們做了什么事情,媽媽做這些事情有沒有向我們抱怨,我們應該為媽媽做什么事情。
孔子曾說過:“從心所欲不逾矩”。當我們從心里接受了《弟子規》的規范和引導時,無論做任何事都不會有逾越的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的引導,梓佳無論在行為習慣上還是禮貌禮儀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這都歸功于《弟子規》的教化。
首先是思想上的轉變。根據幼兒園的安排,每天的多種游戲誦讀法和動畫故事講解使得梓佳非常喜歡《弟子規》,也愿意學習《弟子規》。現在他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有禮貌的孩子”。早入園會主動問好,然后自己脫衣換鞋,不再假手于人。他媽媽說:“有時放學回到家,看到我們的衣服亂放,還會教育我們“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致污穢”。其次是行為上的轉變。自從學了“瑾“后,知道了“事勿忙,忙多錯”,明白了“步從容,立端正”。現在活動室里再也沒有橫沖直撞的身影了,無論是放水杯,還是搬椅子都很有秩序,有時還會提醒其他小朋友。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他剛要下樓時,看見一位叔叔在樓梯上沒有靠右走,他走上前提醒:“叔叔上下樓梯要靠右走。我想這都是學習《弟子規》后,孩子們發生的變化。
試想我們的孩子通過《弟子規》的學習,都變得孝順有禮,待人如沐春風,我們的內心是何等的喜悅,我們的世界是怎樣的美麗和諧。幼兒時期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心田盡快播種傳統文化經典的幸福美好,未來我們才能收獲豐碩的成果。
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即行為習慣和品格。百年大計,育人為本;育人大計,品格為本;品格大計,幼兒為本;所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品格教育要從幼兒抓起,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愿我們都在《弟子規》的指引下開始幸福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