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月英
(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八五學區,河北 保定 071200)
動手操作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實踐證明,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樂學、善學,從而使他們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又發展了他們的思維。如在教學《統計》中,我一開始給每一小組發了一張統計表和一枚硬幣,讓同學們交流了硬幣的反面和正面的特征之后,通過玩的方式讓大家填好記錄表學生一下子就投入進去了,興致很高,有的投擲硬幣,有的數,有的觀察,有的記錄……最后,我和學生一起得出統計的方法。“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見,動手操作,實踐探索,親自參與是何等的重要。
動手操作往往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如教學“長方形的認識”一課,僅僅引導學生借助外部觀察,學生對長方形本質特征的認識是不夠的。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學習材料,如長方形紙片、長方形鐵絲框架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想辦法探索長方形的特點。學生通過量、畫、折、比等多樣化的操作,獲得對長方形特征的認識,理解。
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組織一些一題多解或多路思考的活動。例如,在五年級第九冊學習“梯形面積公式”時,可以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剪、去拼,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來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由于前面已總結出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利用“割補”、“旋轉”和“拼合”可以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后根據轉化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推導出所學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再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讓學生先觀察幾幅圖,想想這些圖形是怎么組成的?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幅圖畫,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達想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的思維正處于以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操作活動必須與思維活動同時進行,才能促使外顯的動作過程和內隱的思維過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幫助學生把直觀感知內化為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操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借助操作活動,讓學生按一定的邏輯思維逐步發現知識建構規律,形成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動手操作的過程,應該伴隨著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總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這樣才能促使操作活動得到提升,成果得到提煉,體現出動手操作的科學性。例如“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首先讓學生通過實物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然后提供足夠的材料讓他們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的紙盒。在制作的過程讓學生思考:通過制作長方體紙盒,你對長方體又有了什么新的發現?在操作的基礎上再進行對長方體紙盒的觀察,發現長方體的特征?先把紙盒放在桌面上,一動也不動地注視著長方體紙盒,說說你能看到幾個面。再換一個角度去觀察,還是看到幾個面?最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長方體紙盒所有的面。學生只要一閉上眼睛想象,思維就開始運動了起來。結合剛才的操作與觀察活動,長方體的立體圖形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初步建立模型。讓思維活動伴隨著動手操作,才能體現出動手操作的科學性與邏輯性。又如在學習“平行線”的時候,讓學生動手畫一畫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然后閉上眼睛想象這兩條直線無限延長下去,結果會怎樣?因為能畫出來的只是直線的一部分,根據直線是無限延長的特征,在想象中把它無限延長起來,就會發現什么樣的直線才是互相平行。在動手畫一畫無法完全證明平行的兩條直線永不相交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思維活動進行想象去完成,結果更完善。這樣也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空間觀念的形成。操作活動的意義得到了提升,對于學生后續發展更有價值。
動手操作無疑是學生理解知識生成的一座橋梁,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有力手段。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動手操作是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情景的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教師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學具來探究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結論,并因此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教學手段。而對于小學生的認識都是依靠動作進行思維的,靠直觀感知獲取知識的。因此,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促使學生手、腦、眼、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感知效果,為學生認識抽象的數學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有效性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相對短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