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人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系,湖南 吉首 416000)
新世紀以來,湖南省高校在音樂教育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巨大的發展,無論在教學規模、受教育人數、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逐漸變化,在應用領域出現了新的需求方向。以傳統教學方法和傳統音樂知識結構為代表的高校音樂教學中出現了些許的不適應。為了與當代創新型文化創意產業更好的對接,必須在教學領域進行必要的機制改革。
湖南傳統音樂藝術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過往的滄桑歷史中,湖南民間音樂、民間曲藝和戲曲音樂的成就有目共睹。多個民族聚集融合的地域文化特征使湖南的音樂表現力五光十色,色彩紛呈。在當代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湖南的特色文藝多半是以傳統音樂的原始形態呈現出來,缺乏延續力和生命拓展能力。究其原因,從教育領域來看,主要是因為默守陳規的教學方式造成的。對于新的改革思路設計,主要是通過對新發展路徑的規劃和時代新審美的需求而設定的。
一方面,傳統文化需要新的生機,而具體的操作者在于未來的音樂工作者。為了使他們具有更好地創新能力,要求在教育領域形成技能教育與拓展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在“文化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社會大眾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有著新的要求。但與此同時,作為綜合類院校的本科層次教學中,主要將教學重點集中于專業技術領域的提高,將教材的重點也集中規劃在古典音樂和傳統音樂的視野中,刻意回避了對當代音樂領域的觀察和引導,這種閉門造車的保守教育方式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偏執性。新的教育改革應當以當代音樂領域的新問題和新舉措為重心,提出對人才培養具有創造性和前瞻性的思維邏輯。這樣才能夠形成良好的教育傳承,使應用領域與教學部分良好結合。
另一方面,音樂在當代的發展需體現出行業價值,如何讓學生符合當代文化創意產業對音樂人才的要求,使他們具有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這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方向。音樂可以成為生產力,文化創意產業在過去幾年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這也使音樂領域的教學重點需要產生新的變化。文化創意產業需要的音樂人才是具有創造力,能力多樣、與時俱進、應用能力超群的人才。在目前的教學領域中,對于學生能力培養和訓練所提供的空間是顯然不夠的。我們必須有充分的經歷投入到引導學生具備職業技能,以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需求為核心提升標準,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創造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擺脫現有教學體制的束縛,形成新的教學視野。
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改革目標應設定為面向時代、面向大眾審美、面向市場發展體制的新方向。在保障人才培養可持續性進步的同時,掌握更多的新鮮素材,找到更為適于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增強師資隊伍建設的與時俱進,形成良好的教學運轉。
其一,從生源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教學大綱。由于音樂學專業的生源分布較為廣泛,文化層次和音樂專業素養普遍較低,而且參差不齊。因此,在教學大綱的制定上應該著眼于音樂學生源的實際情況,加強音樂認知的培養、音樂基礎技法的培養、音樂應用能力的培養。從基礎教學出發,加強音樂的普及性教育,在穩固基礎的前提下,在適當進行高層次的技法教學。
其二,教學大綱要視音樂學專業的學制而定。音樂學專業由于具體專業要求的不同,學制也分為兩年、三年、四年不等,因此,在教學大綱的設置中不應該“一刀切”,應該根據具體學制和學生實習期長短的變化,主動調節教學大綱的布局,有計劃、有目的的安排教學內容。
其三,教學大綱應側重于就業的需要,側重于社會的需求,側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當今社會對于音樂學專業的音樂水平要求是多樣化的,綜合化的。教學大綱的制定應該切實考慮到學生的就業前景,要以音樂學科的基礎教學為載體,適時引入其他音樂理論和技能的綜合教育,適時引入音樂伴奏、即興表演、即興創作等應用能力較強的專項訓練。只有這樣的教學大綱才能使學生的在校學習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因此,音樂學專業的音樂學科教學內容應該具有針對性,具有時代性,具有民族性。
所謂具有針對性,就是指要考慮到學生的就業前景,在內容設置中增強音樂基礎訓練、增強音樂即興演奏能力訓練、增強音樂伴奏能力訓練,將音樂的訓練曲目有意識的靠近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這樣會使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職業應用中可操作性更強。教師要有目的的將音樂基礎練習中的練習曲和樂曲用社會大眾音樂作品的音樂巧妙替代,在音樂伴奏和音樂即興演奏的訓練時,也要將社會大眾音樂作品元素融入其中,有針對性的設定曲目,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也能夠更多的掌握社會大眾音樂和社會大眾音樂作品,以備日后工作之需。
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對于中國的音樂工作者來說,主要集中在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一,音樂創作者要始終不渝的堅持中國作品創作,對中國音樂文化和中國音樂道路樹立堅強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中國元素為創作出發點,多元化發展中國音樂音樂。其二,中國的音樂教育者,尤其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要擔負起中國音樂教育民族化的歷史偉業,打破固有的音樂教育思維,開拓創新,破除保守的思想模式,開拓系統化、中國化的音樂教育新模式。其三,中國的音樂理論工作者,要努力研究中外音樂作品的歷史、音樂構成、社會效應,從音樂學、傳播學、美學、心理學等不同的層面分析研究音樂音樂的發展和走向,為中國的音樂教育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持。其四,中國的音樂學生從小就要樹立民族意識,致力于發展和弘揚中國音樂藝術,主動接受中國音樂作品,理解中國音樂作品的意境,時刻準備著為中國音樂的崛起擔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