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260)
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為目的,理論知識相關科目如同虛設,但研究發現這種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將學生的潛能完全挖掘出來,傳統的管理模式應該被摒棄,制度化與人性化相融合的管理模式才是使學生得到全面培養的法寶。因此,高職學校應該盡快推進制度化與人性化相融合的管理機制,為國家與社會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依然采用的是單一的制度化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比較程序化,條條框框的將學生框入其中,通過校規制度對學生實施強制性管理,雖然短時間來說略有成效,能保證學校秩序,使學校工作順利有序的展開。但任何一個為學生著想的學生工作管理者都會覺得這種方法并不可行,它禁錮了學生的天性,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甚至會使他們對學校產生負面的情緒,這無疑不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初衷,因此必須大刀闊斧的改革。
隨著國家放低上學的門檻,越來越多的學生涌入本科與高職院校,使教師人數根本不能滿足學校教學要求,教師教完這個班馬不停蹄趕往下個班,備課時間不充分,教學質量也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師資力量薄弱,往往只能采取一個年級或一個專業配一個輔導老師,根本無法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態,出現有的學生逃課掛科,打架斗毆,學校風氣越來越差,形成惡性循環。除此之外,教師對有些學生的疏忽,導致學生出現心理狀況未能及時發現,造成嚴重后果。更有甚者,高職院校為了擴大招生,招聘進來的管理工作者都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對學生的事情并不能有效的處理,甚至態度消極怠慢,影響院校工作的高效展開[1]。
想要使高職院校能夠走向制度化、程序化,其推進過程中必須以人為本,體現人性關懷,用其指引制度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從而實現制度化與人性化相融合管理學生的目的,達到教學要求與目標。具體措施可以是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聊天工具上的普及促使更加方便構建師生溝通橋梁,教師一定要把握這個機會,定時與學生在網上進行交流。對于學生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的煩心事,教師都應悉心給予指導,畢竟在當今的時代發展下,學生會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迷茫,教師的幾點建議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轉變。師生關系良好,進而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為更好開展學校工作奠定重要基礎[2]。
管理工作者公正合理的管理學生是高職院校制度化有效推進的保證,只有公正合理的執行規章制度,才能維護學生的利益,使制度化的管理措施推進起來毫無阻礙。例如,在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為能競選上學生干部或拿到獎學金去賄賂教師,教師因得到好處便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方法,默許了這種行為,造成本應積極輕松的校園氛圍變成了一個充滿官僚氣的小社會。品行端正、學習優秀的學生看不上這種行為,進而失去評優資格,受到不公平對待,進而自暴自棄。不僅是高職院校,本科甚至初高中、小學一定要杜絕這種歪風邪氣,讓學生在公平正義的環境下成長,也有助于其端正品行的確立。
院校師資力量不足造成教師對學生各方面的管理與了解不到位,如果采取學生管理學生的辦法,所有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設立學生學習、生活委員會,將校園工作管理者的一部分工作交于學生完成,這樣既鍛煉學生的處事應對能力,也讓其了解到管理者的辛苦以及學校運行的基本模式,對學校的怨言也會大大減少,將于學生直接接觸的工作也都交于學生,學生與學生交流,使任務更好的完成。通過這些,學生能切實體會到制度化對學校運行的重要性,管理者也能感受到將人性化加入到制度化的可行性。
高校制定的管理機制一定要符合國家出臺的關于高校的規章制度,不能有任何不符合規定的內容,也不能損害學生的根本利益。在人性化的基礎上,修改、確立高校管理制度,促進高校管理工作者與學生的互動,及時聆聽學生的心聲,時代日新月異,管理機制也應該與時俱進,不要墨守成規,這樣才能實現共同進步與發展。
總而言之,以制度化與人性化相融合的管理機制彌補了傳統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通過這種管理機制,使師生關系更加親近,學生有事會求助教師,不會壓在心底,以免造成心理問題;學生的處事能力也得到鍛煉,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也得到減輕,學校一片溫馨的氣氛,促進了學生與學校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