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實
(萊蕪市萊城區水務局,山東 萊蕪 271100)
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建設是我國建設中亟需重視的一部分,其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一個長期的綜合性水土防治過程,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組成部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但是由于開展及實施過程存在很大難度,所以,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采取措施來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現如今,提高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積極利用現代化技術,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已然成為了新的工作方向。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水土流失治理方案,提高工作質量,全面加強水土治理品質。強化治理力度的目的在于提升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效果。改善以往的管理方式,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效率,進而為我國水土保持建設奠定重要基礎。
(1)要堅持生態系統原貌。最大程度保護原有生態系統的原貌是修復工作的核心。例如,工程施工地點為某低山丘陵,在進行對該河段的施工時,要注意對河段沿岸植被的保護,最大程度的去維護原有河谷山體的生態情況,并根據該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護天然河流景觀,不改變該地區河流生態系統的原貌。(2)要維護生物多樣性。充分考慮植被修復措施,積極的增加植被覆蓋率,更多的去保護該地區物種,避免出現物種稀少的情況。(3)要有效控制土地資源使用,加強資源保護。土地資源,是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條件。由于人類活動占土地面積較大,使用的和淹沒的土地資源較多。在進行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時,必須積極的保護該地區土地資源,修復水土資源的有效性,較少水土流失。
為全面提高生態系統建設,促進生態系統修復能力,在生態系統的整體發展過程中,為保障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水平,應加強綠化建設力度,保證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建設。相關部門在發展過程中,為保障自身在發展中生態系統綠化能力,應加強對工作人員自身職責的規范,進而使得其能夠將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工作相結合,進而全面提高生態系統綠化修復能力。另外,相關部門在對工作人員進行選拔時,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考核,確保工作人員具有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以及專業能力,使得工作人員能夠根據現場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建設計劃,進而促進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進行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中,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這也是工作開展的基礎。在因地制宜的原則下,相關部門人員應該以防治水土流失和保護水土生態為目的,將水土生態和農牧業的產業結構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生態產業的結合發展提供路徑。另外,在因地制宜的原則下,還需要加大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相關部門需要拓展投資融資的機制,建立全面有效的生態補償及經濟激勵等機制,從而形成一種政府、企業、銀行、個人等多層次、多元化的生態修復結構,這對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具有保障作用。
在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中,需要依據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進而采用一定的人工營建與保育的措施,對水土流失生態退化的系統結構與功能進行修復,來加快對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通過增加修復區林草面積與質量,來提升其生態服務功能,實現對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保護。比如,在自然生態自我修復的基礎上進行生態修復,可以使用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水平梯田、設置圍欄等人工方式,對自然生態進行保護,增加林草的覆蓋率,從而實現對水土流失的控制,有效改善環境。
為保證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工作的有效進行,需在修復系統管理工作中,加強對生態自然修復體系系統管理機構的建立。并在該管理機構中,對其中的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的權利以及職責進行嚴格規范,使其有效連接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各部門的有關工作,保證意見統一。提高系統的管理水平,保證修復工作的規范性、可靠性,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在進行選擇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時,首先要選擇綜合素質較高、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強、有責任心的人員,其次保證其能夠在生態自然修復體系系統管理機構,針對不同的生態環境,對其環境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最后嚴格的制定出不同的修復措施,有利于進一步制定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相關管理規章制度。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內容,加強對生態的保護,已經成為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建設計劃與制度,對員工的行為加以約束,提高工作效率,使我國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對于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從制定生態修復計劃、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生態系統修復體系管理等幾個方面加以完善,進而實現對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建設的全面管理,促進我國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