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湖南省寧鄉市中共寧鄉市委黨校,湖南 寧鄉 410600)
在世界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中國,在四個文明古國之中,只有中國不被稱為“古中國”,因為只有中國的文明數千年來沒有出現過斷層而是綿延至今,這足以看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有這種文化力量的支撐,我們有什么理由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呢?
幾乎沒有人可以否認,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可為什么在這樣的前提下,習總書記要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之外又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為什么又會態度堅決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呢?這其中固然有對文化所具有的力量的認同,但從“果”推“因”,我們應該知道,之所以在這個時代提出文化自信,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還不夠自信,或者說近代的屈辱、西方的入侵讓中國人下意識的有些文化“自卑”,這些“自卑”的影響直到現代仍未完全消除,所以,要想找尋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應該勇敢地正視曾經的不自信。
回溯歷史,我們知道在中國郡縣制社會的末期,中國這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居的領先地位就在慢慢下降了,古老的東方文明在逐漸落后于西方工業文明,而當時的統治者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選擇是閉關鎖國,這一“鎖”,將中國徹底“鎖”在了農業文明之中,最終被工業文明強行打開,也讓盲目自大的中國人不得不正視自己對于“洋人”的失敗。這種“失敗”為許多的中國人帶來的是恐懼與精神上的失措,而在失措之下,有太多的人選擇了摒棄一切、破壞一切,視孔孟思想為“禍害”、焚燒典籍、抨擊傳統禮儀、盲目信奉西方的文化思想,雖然那個時候思想的固化確實有問題,西方先進開放的文化思想也值得學習,但這種對自身文化深深的“自卑”卻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意識帶來了太深的影響,所以,重拾文化自信,必須先找到“不自信”的源頭,了解歷史、探尋歷史、正視歷史,然后才能“扭正”那種潛意識中的“自卑”。
如前文所言,中國古老的東方文明在戰爭中以無法拒絕的狀態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強烈沖擊,在那個時代,這種沖擊可以說是致命的,就像現在,那些崇尚歐美、日韓文化的人有時候也不一定就是“崇洋媚外”,而是那種潛意識中覺得這些文化比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好、更“高級”。雖然歐美、日韓文化一樣有值得稱贊與學習的地方,但沒有自身文化的支撐,一個民族就很難有思想的凝聚力,所以,提倡文化自信,我們更需要找回自己民族文化的底氣。
當一個人能靜下來下了解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燦爛文明的時候,我想,身為一個中國人,他一定能由衷升起一種自豪感,因為中華文化的底氣根本不用什么人去費心探尋、挖掘,我們的前輩用自己的智慧、思想以及情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所以,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一直都存在,只是它在時間的流逝中被許多人忽略了而已,而我們要想重建文化自信,就應該以自身為基點,去帶領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像《國家寶藏》《中華好詩詞》這樣的綜藝節目還有《千古唐詩》《絲綢之路》這樣的《紀錄片》就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而言,這些方式自然還只是一個開始,在這條道路上,不管是黨的文化指引還是社會以及個人的努力都不可松懈,只有讓更多的中國人、華裔甚至是外國人了解我們的文化、欣賞我們的文化,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會逐漸建立,并在每個人心中扎根。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人沒有的靈魂,那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個民族要是沒有的靈魂,那獨立、自主、強大這些詞也就成了天方夜譚,可當在黨的思想指引下,我們去努力回溯歷史、挖掘優秀的文化精神的時候,我們又是否會好奇文化的力量到底會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又有多強大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融匯在每個人最平凡的生活當中。
提起文化的認同,我想有關注網絡動態的人都會下意識想到前段時間意大利高奢品牌“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因為一則廣告視頻和及其創始人的不當言論而在網絡與時尚界引起的“軒然大波”,從一個網友的曝光開始,到網民的抵制,再到各位明星藝人的解約,最后發展到電商平臺對該品牌的全線下架,我想這對于該品牌的影響應該是不小的,可能甚至就是那位創始人也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最后會發酵成這個樣子,究其原因,其實這件事反應出來的就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尊重與驕傲,是那種的文化精神的力量在無形中指引著網友、藝人還有電商平臺做選擇,雖然利益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東西,但在這種民族的尊嚴面前,它就會黯然失色。這就是文化精神所具備的力量,這次“杜嘉班納”時間只不過是一件小事,但聯合之前的“樂天超市”“三星手機”,沒一件事上體現出來的都是中國人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凝聚力,以小見大,這種力量即使在國家民族大事中也會“遇強則強”迸發出更大的力量,來維護我們民族的尊嚴。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專家、武漢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沈壯海先生所著的《論文化自信》一書的封面上,印有“承古強今,向新而行”八個字,其實這八個字也就詮釋了當處于這個時代的中國人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的現代文化以及各種外來的文化思想之時,要以怎樣的態度來堅持自己的文化自信,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能歷久彌新甚至走向世界。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的那樣:“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我們的文化自信不能只停留于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自豪,那樣過猶不及帶來的反而會是“自大”。我們提倡文化自信,應該是在理智的前提下所擁有的一種自信,這種自信不僅包括我們相信過去已創造出輝煌的文化,還包括我們對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包容與與時俱進的特點的自信。在這種自信的指引下,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以自身的優秀文化為根基,以求同存異、兼容并包的態度吸收借鑒世界的先進文化,讓不同的文化在時代的指引下相互交融,創造出適合這個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不是嘴里喊出的口號,也不會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作為新時代的參與者、建設者,承古強今、向新而行應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自行承擔起的文化傳承與發揚的責任。
總而言之,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一定不可忘記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根,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時間的沉淀非但不會失去光芒,反而是歷久彌新,在其深厚、包容的特點之下與新時代的文化交相輝映、煥發著勃勃生機,所以,中華民族有深厚的文化淵源,也就不應該缺乏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中華兒女應當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堅持的自己的文化自信,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我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