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洋 王旭
(哈爾濱金融學院 管理系 財務管理 20150876;哈爾濱金融學院 管理系 財務管理 20150893)
互聯網技術改善人們健康狀況的時代已經來臨,阿里健康、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根據數據顯示,互聯網醫療市場空間廣闊,目標市場用戶規模達3億以上,大健康領域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萬億。9月4日,全球領先的互聯網醫美平臺新氧完成7000萬美元E輪融資,累計融資1.6億美元。隨后,國內醫藥電商B2C平臺健客宣布獲得1.3億美金B輪融資并赴美上市。劇業內分析,國內醫藥電商平臺上市大潮將正式開啟。預示著國內“互聯網+醫療”在線健康產業正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
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不僅僅是開拓了醫療行業的新發展方向,在做到服務大眾、便利民生的同時也要關注商業利益。通過流量變現、廣告投資、傭金分成、增值服務、數據營銷、VIP服務等收費方式獲取利益。其中包括向醫生收費、向醫院收費、向患者收費、向藥企收費和向保險公司收費等,但是一切的商業模式都是建立在醫療資源基礎上。
商業模式描述了產品能為用戶提供的價值,以及公司的內外資源、合作伙伴和關鍵活動等用以創造、推銷和交付實現這一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入的要素。雖然當前互聯網醫療已經出現一些商業模式雛形,但是并不意味著賺錢。在有效的商業模式還沒形成的情況下,過度推行商業化可能導致互聯網醫療項目失敗,可擴展性和可持續成長性才是最重要的。
互聯網醫療可持續發展需要形成一個良好互動的生態循環,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也許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也許是矛盾的,如患者需要高性價比的醫療服務,投資者尋求高投資回報。所以更需要具備穩健的商業模式促進業務的發展,只有”付費-服務”模式完全走通了,才能維護正常運作,適應未來。
在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對“互聯網+醫療”提出了新的意見和指示,要求有關部門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把固定資產投資更多投向基礎信息等領域,加快“互聯網+醫療”的建設,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基層群眾。并明確提出要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的進程。這將是“互聯網醫療”轉型升級且羽翼漸豐的該行業迎來全新契機。
其實,互聯網醫療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早在2015年互聯網醫療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時,就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經過三年的時間,互聯網醫療也逐步有了起色。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智能終端普及、傳感器技術進步、互聯網基礎設施改善,互聯網醫療擁有了良好發展的土壤。尤其是隨著我國醫療剛性需求的不斷擴大,醫療資源不足導致的供需失衡,這一缺口為互聯網與醫療行業的結合提供了切入點。在此背景下,國家政府各部門積極推動政策,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劃了我國醫療數字化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成國家醫療衛生信息分級開放應用平臺,實現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醫療、醫藥、醫保和健康各相關領域數據融合應用取得明顯成效。該政策的頒布實施為互聯網醫療智慧化發展提供了數字保障,為互聯網功能醫療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2017年國家衛計委頒發的兩個文件為我國互聯網醫療的深化發展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政策保障。對互聯網診療活動準入、醫療機構執業規則、互聯網診療活動監管以及法律責任做出規定。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了規范化的發展方向,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進入21世紀,在互聯網的助力下,智能醫療逐步推動醫療設備新升級,實現了數據協同、資源協同和人力協同,讓百姓享受更加智能的醫療服務。目前國內不少醫院都已經引入了人工智能閱片系統、輔助診斷,人工智能系統能在幾秒鐘內自動定位定性病灶,自動生成診斷報告,作為輔助診斷結果提供給醫生進行審查。不僅是智能閱片,在疾病風險預測、臨床輔助診療、智能健康管理、醫院智能管理等應用層面,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加速融入,成為影響醫療行業發展、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
醫療機構借助互聯網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透過顯示器做到雙方信息平等、透明,讓病患放心的同時加強了醫療風氣建設,互相監督營造良好醫患關系。在各社區服務中心以及區級醫療服務站推進“互聯網+智慧醫療”,改造就醫流程,深化各項優質服務,實行便捷舉措,形成付費更便捷,配藥更方便,看病少排隊,溝通更及時“最多跑一趟”的改革新模式。
手機預約掛號、遠程診療、輔助決策、智能機器人做手術……互聯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醫療服務流程持續優化,整體服務效能不斷提高,群眾就醫體驗日益改善,百姓就醫過程更便捷、更智能,中國醫療衛生事業駛入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