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齋敏
(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增村鎮南宋小學,河北 石家莊 052160)
因為小學生是未成年人,無論寫作動機、文章立意、行文措辭等方面的水準肯定不可與成人寫作相提并論,差異顯而易見。然而,我們如果這樣想一下,每一個成人都是從兒童成長起來的,那么,我們就會用發展的眼光來衡量兒童的寫作,獲得正確的小學生作文觀,認識到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教師應引導學生“說真話,表真情”,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作文觀,用滿懷期待的心態去呵護學生的習作,幫助學生克服對作文的畏難情緒,推進兒童習作能力的提高。筆者對2007年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長何永康教授點評的一篇《懷想天空》中的這段點評語印象深刻——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對中學生如此,對天真爛漫的小學生更應如此。
再看這篇一年級學生的《媽媽回來了》,這篇107字的短文,以純真的感情和寶貴的童趣讓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等評委眼前一亮,正是此文天真本色的筆調讓它在5萬多篇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首屆冰心作文獎一等獎??梢姟巴?、童趣、童心”就是小學生作文的本色,也是小學生正確作文觀的核心。
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可先“放”后“收”,首先鼓勵學生大膽地寫,有了一定的基礎再要求詞句精準、結構合理。古人說:“凡學文,初要大膽,終要小心。”使學生“開闊其胸襟,發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經過天長日久的訓練,學生“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再如我們給學生作文命題,一定要以兒童的眼光,窺探童心,揣摩童趣,使選材盡可能涉及兒童生活,觸及兒童情志,讓作文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又如修改作文,老師千萬不要改得太厲害,在非改不可之處才改,以免挫傷學生信心和興趣,清人唐彪主張:“惟可改之處,宜細心筆削,令有點鐵化金之妙,斯善矣……”
小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老師的傳授,更離不開生生間的互相學習。課堂教學不只是教師和學生間的信息雙向傳遞過程,而是在校內外環境各種因素影響下進行的,教師傳輸信息,以及師生間、生生間交往的一種錯綜復雜的過程,而且傳遞的不僅有知識,還包括思想、觀點、態度、情感等等。這對指導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學生個體差異大有裨益。因為學生習作活動有其特殊性,我們常說“言為心聲”,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既反映學生語言表達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行為生活情況,如個性傾向,如態度、情感、愛好,乃至性格等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何況人呢,因此學生的作文能力必然也是有差異的。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若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動地善對學生寫作活動中表現出的差異,便能使學生個體差異的相互作用有效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
對差異合理利用,教師一定要善于及時有效地捕捉住學生個體在寫作活動中表現出的長處,并當眾褒揚,形成一種為學生群體所效仿的正面典型。如同一次作文,學生甲寫得內容充實,敘述生動,但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過渡不如學生乙。在點評中,我們要指出各自優勢,鼓勵雙方相互取長補短。再如,班中某學生習作幾乎每篇都寫得生動有趣,那我們老師可發動全班學生一起來閱讀,并讓該生介紹如何從生活中選取合適的題材,向該生學習,倡導全體學生平時多多參與社會實踐,逐漸縮小學生間作文能力差異。同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同樣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共同發展。每一小組中讓“作文尖子生”當組長,帶領幾個學生,互說互評互學。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既多了參與表達的機會,也充分體驗了合作學習的樂趣。
寫作過程是一個雙重轉化的過程。陸機在《文賦》中說道:“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庇伞拔铩钡健耙狻痹俚健拔摹?,是寫作過程轉化的階段,要懂這道理不難,作文難就難在自己下筆“意”能稱“物”,“文”能逮“意”。因寫作是復雜的思維活動,它需要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調動多種儲備,運用多種能力,要由“物”生“意”,學生必須具備觀察、體驗、想象、提煉等方面的能力;同樣,由“意”向“文”轉化,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能力。
誠然,小學生作文還處在初級階段,遠沒有達到靈活調用多種儲備、綜合運用多種能力的高度,學生之間諸多能力的發展必然存在著差異,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將學生的習作及整個習作活動作為一種觀測指標,及時接收學生所反饋信息,從生活積累、謀篇能力、作文態度等方面對學生作多元評價,以便因勢利導,幫助其揚長避短,均衡發展作文能力。
當然,“尖子生”的習作也不可能篇篇都佳,“貧困生”的習作也未必篇篇都差。篇與篇之間水平的波動,正體現了學生內部某些能力的差異,也許是技巧,也許是取材,或者是其他。我們捕捉住并善對這些學生個體內部能力的差異,就能幫助學生揚長補短,或者“短長能動轉化”。比如,有的學生習作游記類習作寫得條理清楚,而場面描寫類則寫得細節突出而欠缺條理,那老師就可充分利用這點,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習作的優點,進而變換題材,使這一優點向場面描寫類描寫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