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歆喬
(承德市第十二中學,河北 承德 067000)
初中是人生中的一個過渡階段,學生面帶尚未褪去的稚嫩,面對的卻是將來繁重的學習任務。初中階段的教學順其自然也承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歷史作為初中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項,古人古事撐起了歷史教學的半壁江山,其中蘊含的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準確教授確為一大難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中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歷史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多為中華傳統美德,這就奠定了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講授的必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例如孔孟思想,學生在認真學習之后,對其人生將有很大益處。孔圣人提出的“有教無類”、“人之初,性本善”、“愛人”等等,時至今日,對吾輩仍是至理名言。
為了順應新課改的進行,在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編者也加入了許多閱讀性課文,一方面簡化了教材的難度,另一方面也擴大了知識面,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既然課堂是歷史教學的主要陣地,那么據該將其發揮到極致。在人教版歷史課本中,向學生講述了大量的優秀歷史人物,借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這些人物的事跡來教授傳統文化。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始者,其影響力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今都十分巨大。孔子提出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則內自省”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集體生活都有很大幫助。教師在向學生詳細的講述之后,讓學生加以思考學習,慢慢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有高修養的人。在看到別人的優點時要去學習,在看到別人的缺點時要去反省自身,久而久之人格就會更加完善。
編寫《史記》的司馬遷,因與皇帝意見不一,被皇帝宮刑后投入牢獄,本想一死了之的他,在獄中意識到“人終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一生不能就這樣了斷,下定決心要寫出一本“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的名書,于是在他刻苦努力之下便有了《史記》。司馬遷的故事對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生命的意義在于努力創造。讓學生去感知一生不能碌碌無為,要敢于創造、甘于奉獻。
歷史課本當然不乏歷史故事,好的故事會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在人教版歷史教材中擁有大量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故事。例如三國時期著名戰役赤壁之戰,蜀國和吳國實力不抵魏國,在面對強大的魏國來襲時,他們決定合作。憑借著合作帶來的優勢,他們在赤壁以少勝多,打敗了來勢兇猛的曹軍。借助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合作的重要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合作一直都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席位。同為三國時期,劉備請諸葛亮時的三顧茅廬家喻戶曉,一方面是劉備的鍥而不舍,另一面是諸葛亮的大度識君,讓這個故事廣為流傳。通過歷史故事來傳授優秀傳統文化既可以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又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文、學習文化、傳承文化。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祖先們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廣為傳頌的故事,還有很多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的背后同樣蘊含著大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物可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司母戊鼎代表著我國先進的青銅器文化,在這背后同樣有我國古代工匠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在感嘆的同時,去領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思想。兵馬俑作為秦始皇陵的重要陪葬品,觀察其特點也會有很多收獲。觀察兵馬俑的形狀和特點,對兵馬俑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向學生講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豪邁氣概和其深遠影響。
我國作為文化古國,文化底蘊豐厚,在經過漫漫歷史流轉之后,留下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各地對此也建立了文化保護中心。例如河南陰虛甲骨文保護中心。通過參觀這樣的文物保護中心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外實踐活動,又能更加直觀深切地向學生講述傳統文化。將課外實踐活動與人教版歷史教材相結合教學,全面地講述歷史知識,更加生動地傳授傳統文化。
在初中歷史課教學中滲透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不可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十分重要,在初中歷史課中加入對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全面提高當代中學生的綜合素養。但初中歷史教學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因此選對方法同樣重要,上面列舉的辦法只是鳳毛麟角,希望各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時,多多指正,多添良言。